作文教學應求新、求異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作文,學習,雷同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4-11-17 14:38
作文,往往比較明顯而集中地反映出學生在思想認識、生活經(jīng)驗、知識基礎以及語言技巧等方面的情形,學生的作文能力實質就是整個語文能力的總體反應。因此,我在教學學生作文時,改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方法,力求做到求新、求異。
一、指導學生寫出鮮活的作文——求新
鮮活的作文,是指童心流露,自然童趣橫生,小作者的天真幼稚與頑皮聰明一起跳躍,與瞬息萬變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通。這充滿新意的文章既使兒童從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又令讀者忍俊不禁,妙不可言。
1.教師觀念要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痹谛W作文指導中,順應學生的好奇心理,教法常新、形式多樣,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昂,思維活躍。二十幾年來,我堅持每天第一節(jié)語文課前開展“兩分鐘名言警句”匯報,學生按學號輪流轉,把自己頭天收集的名言警句在放學時寫在小黑板上,第二天上語文課時由該學生組織大家學習,并讓全班學生默寫在“課外閱讀筆記本”上。每周五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報道,把自己頭天或當天收聽到的新聞告訴學生,同時要求學生隨時收看收聽國內外新聞,收集社會、家庭、學校、班上新聞,寫成“一周報道”,班上同學互相傳閱。
2.選擇作文題材要新
每次作文時,教師先緊扣語文教學中每個單元訓練的重點命題或半命題,然后交寫作小組討論,確定具體、新穎的題目和材料。這樣,作文既有延伸性,又有靈活性。如小語第十一冊第七單元重點訓練為《真情實感》,作文題目則為《XX,我想對你說》。我讓學生在小組上把這個題目補充完整,再選擇真而新的材料口頭敘述。要求學生講出真情實感,用詞恰如其分,然后要求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出色的學生在全班口頭作文。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真實、新穎的材料如泉漲涌。有選《奧巴馬,我想對你說》,大概內容是:美國的奧巴馬,你不應該利用自己國家的強大,隨便地欺負敘利亞等弱小的國家,你應該和全世界人民和睦相處,共創(chuàng)美好的二十一世紀……有選《贈賀卡的人們,我想對你說》:你知道嗎?賀卡是用上等木材所制造,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所贈送的賀卡要多少個小興安嶺啊!我呼吁,不要賀卡,要綠洲……有選《健兒們,我想對你們說》、還有選《月球上的嫦娥,我想對你說》,這些材料難道還不真不新嗎?
3.舊題逆向求新
學生已多次寫過的文題能不能寫出新的東西來呢?這是指導老師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小學生從三年級命題作文到六年級寫了一批長短不一的文章,其題目可算豐富多彩了,我將舊的文題改變思想、跳出原有框架,改變人稱,重新創(chuàng)作。如《記一次體操比賽》的作文題,學生年年比賽,期期寫,學生簡直成了一個“復印機”。過去學生大多是以第一人稱,寫班上、自己的情景較多。我要求學生在同中求異求新,以一個小記者的身份來報導比賽情況,也可以以家長、老師的身份來參觀訪問,由于描寫的對象不同,寫出的效果也不同。從而使學生明白:寫作時,對同一題目,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選材構思,舊題也可寫出新的文章來。
4.教學結構求新
目前,有的教師指導作文太具體,導得過死、學生無自由思考的余地,結果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萬人一面,這種現(xiàn)象必須改變。如,我指導學生寫《校外見聞》時,我選擇的教學結構是:放手試作——典范引路——依法導改——互改再作——教師評稿。
講、改、評結合,總結出寫“見聞”的一般方法,然后在方法的導引下,學生自改自評。這樣,學生的習作既受到方法的制約,又有靈活自由的展示,學生習作就避免相同現(xiàn)象。
5.對學生作文評價要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求知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是無濟于事的。”教師能否正確評價學生的作文,是直接影響學生寫作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作文評價;學生作,老師閉門改,盲目評,評改后的作文發(fā)給學生,有的學生看一下分數(shù)和評語,有的懶惰學生根本不問津,教師真是累死不討好。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作文評價方式,即學生完成習作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大家聽每位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邊聽邊議邊改,最后評價,執(zhí)筆的小組長寫上“我”的點評,作上“優(yōu)、良、差”,標出等級,組上選出的佳作在全班范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批改作文的能力,我又讓學生兩人交叉互相改作文,勾劃優(yōu)美詞句,改通句子,作上“我”的點評和總結。也可讓學生自己改自己的作文。通過信息反饋,老師選出優(yōu)秀習作鼓勵學生投稿,凡發(fā)表的文章均復印并配上小作者照片,在學校展出,使所有學生都受到激勵。
二、增辟思維途徑——求異
作文是一個較復雜的心理過程,小學生作文時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心理上的偏見,導致寫作上的困窘。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偏差,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增辟思維過程,在求真、求新的基礎上,達到求異的目的。
1.獨辟蹊徑,不同立意
引導學生從自己不同的立足點,從自己的感受,選材立意,寫出中心與眾不同的文章來。如寫《秋游桂博園》,學生作文雷同,大概都是先寫秋游這天的天氣,接著寫路上見聞,然后,寫在山上如何吃喝玩樂,最后寫感受。年年春游、秋游桂博園,次次作文一個樣,學生寫作枯燥乏味,老師評改也提不起興趣。于是,我啟發(fā)學生注意從不同角度捕捉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今天一片狼藉的桂博園與往日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今年桂博園人們摘桂花你有什么看法?”
“秋游中,有的學生花錢如水,你有什么想法?”
“山上的游人越來越多,花草樹木卻越來越少,你有何感想?”
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寫出了不同主題思想的文章,有的寫了桂博園景色越來越美,新增景點多處,反映了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有的寫到一些愚昧的人摘桂花,破壞環(huán)境,呼吁人們愛護環(huán)境,愛護大自然一草一木;有的寫到某些老板不擇手段騙取游客錢財,希望有關領導管一管;還有的寫到,同學們采集標本,這次秋游真有意義……
2.同題異材構思,拓寬思維
小學生寫作文,一看到題目往往被某種習慣或心理定勢束縛,思維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不善于尋找不同的材料。例如,寫《我的同學》,由于學生受范文的影響,選擇推車子、撿粟了、送孩子、扶瞎子、讓位子、提籃子……這些老掉了牙的材料,這樣難免雷同撞車,因此,在指導這類作文時,老師要想方設法拓寬學生的思路,廣泛選材,用不同的方法構思,同一題材、寫出不同思路的文章來。為此,教師將有特色的學生請上講臺,舉行一個答記者問的活動,同學們擔任小記者,向這些學生提問,有關于學習、勞動、生活、愛好、往事等問題,接著同桌之間如此炮制,讓學生選擇新穎典型的材料,巧妙的構思,來表達《我的同學》這一主題,這次作文后,學生筆下的同學再不是千人一面了。有的以《愛管閑事的同學》為題,有的以《小小的科學家》為題,有的以《不吃零食的同學》為題……由于思路開拓,方向各異,有從正面寫的;有從反而揭露的;有直接描寫的,有間接歌頌的;有先褒后貶的;也有形貶實褒的,寫出了同學的各自特點。
總之,選擇真實的材料是作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缺少了它,學生作文就成為“無米之炊”;求新、求異,是作文指導的升華,作文缺少新、異,就不能適應騰飛的社會,三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只要將三者有機結合,步步落實到位,作文教學就能事半功倍。
楊菊英(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第一小學637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