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張愛玲,小說,藝術特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4-09-09 12:14
【摘要】文字,描寫,意象,構圖在張愛玲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我想她精妙的語言、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準確的感覺打造了她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藝術,張愛玲的語言獨特只屬于她自己,別人寫不出來。本文就其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移覺、象征、影視手段、暗示、比喻等來分析她的作品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參差對照;心里分析;意識流手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568-8367(2014)08-0035-04
張愛玲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她的作品表現(xiàn)了人生充滿個性的體驗,她對人性有深刻的洞見與把握,使小說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張愛玲小說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她堅持寫凡人瑣事,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視角、價值標準也是平民化的;張愛玲的文學語言顯出特立獨行的女性韻味,委婉細膩;心理分析出神入化;還能巧妙運用意象手法。她的作品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極為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凡是讀過張愛玲作品的人都會被她神奇的風格迷住,幾乎所有的評論者都盛贊張愛玲獨具個性的藝術技巧。張愛玲以其深厚的傳統(tǒng)文學底蘊和深受西方文學思潮影響的審美品味,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表現(xiàn)方法和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技巧完美地結合起來,加上她獨特的藝術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細膩、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筆力,創(chuàng)造出新舊交織、雅俗共賞的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
一、參差對照的藝術手法
張愛玲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學中好壞對立的一元論的簡單價值判斷和人物形象模式,進入了現(xiàn)代文學中對人的生命價值存在的意義無從把握、因而造成人的殘缺與荒謬的多元論的復雜判斷之中,通過現(xiàn)代的文學視角,把人性的悲劇提高到一個人類生存的總體背景上來把握,使作品和人物具有更加豐厚的美學內涵。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說:“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采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沖突的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欠分明。但我以為,文學的主題論或者是可以改進一下。寫小說應當是個故事,讓故事自身去說明,比擬定了主題去編故事要好些?,F(xiàn)代文學作品和過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這一點上,不再那么強調主題,卻是讓故事自身給它所能給的,而讓讀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在人物塑造方面她說,我不把虛偽與真實寫成強烈的對照,卻是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寫出現(xiàn)代人的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素樸?!保?)例如佟振保,雖然他的人性中有自私、懦弱、虛偽的一面,但他的初衷還是想做個“好男人”,而且也付諸了行動,侍奉母親,誰都沒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誰都沒有他那么經(jīng)心;辦公,誰都沒有他那么火爆認真;待朋友,誰都沒有他那么熱心,那么義氣,克己。雖然出身寒微,但他好學上進,半工半讀,勤奮工作,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織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他要一貫地向前,向上。第一先把職業(yè)上的地位提高。有了地位之后他要做一點有益社會的事。盡管社會的要求與人性的背離使他只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但他不是個完全墮落的人,他的人性中一也有亮色的一而;還有放棄學業(yè)后不求上進、越來越象七巧的長安,在遇到童世舫后,愿意忍受身體上的巨大痛苦戒煙,看出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因而在她的未來被毀滅后使人倍感痛惜。
二、心里分析手法
對此傅雷先生這樣評價:“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長的獨白或枯索繁瑣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澤,長安,童世舫,芝壽,都沒有專寫他們內心的篇幅;但他們每一個舉動,每一縷思維,每一段對話,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兩次叔嫂調情的場面,不光是那種造型美顯得動人,卻還綜合著含蓄、細膩、樸素、強烈、抑止、大膽,這許多似乎相反的優(yōu)點。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即使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的波動也不曾減弱分毫。例如童世舫與長安訂婚以后;……兩人并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著一點對方的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蕎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諘绲木G草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說話,長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還有什么描寫,能表達這一對不調和的男女的調和呢?能寫出這種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愛情比照起來,這是平淡多了,恬靜多了,正如散文,牧歌之于戲劇。兩代的愛,兩種的情調。相同的是溫暖。”(2)至于七巧磨折長安的幾幕,以及最后在童世舫前誹謗女兒來離間他們的一段,對病態(tài)心理的刻畫,更是令人毛骨驚然的精彩文章。
如《金鎖記》:“風從窗子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耐锌耐星弥鴫ΑF咔呻p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已經(jīng)褪色了,金綠山水換了一張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也老了十年?!保?)傅雷先生對此評價說:“這是電影的手法:空間與時間,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隱隱約約浮上來了。巧妙的轉調技術!”(4)新感覺派在小說中也用到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張愛玲當時喜歡讀穆時英的小說。
再如張愛玲不喜歡用冗長的獨白來描寫人物,她引用暗示,把人物動作、言語、心理融合一起來展示內在與外部表現(xiàn)?!督疰i記》中曹七巧,季澤,長安,童世舫,芝壽,都沒有專寫他們內心的段落;但他們每一段對話,每一個動作,每段思維都反映出心理的變化。即使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也難免波動。如童世舫與長安訂婚以后:“……兩人并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著一點對方的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草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說話,長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保?)寫得真好!還有什么描寫,能象她這樣用調和表達一對不調和的男女?寫出人物間微妙的心理呢?
三、借用移覺,尤其擅長色彩描寫
對于色彩的敏感和喜好張愛玲可以說和曹雪芹不相上下。她在一九四零年寫的《天才夢》里就談到她對色彩極為敏感“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6)這和她幼時讀的《紅樓夢》,受到色彩的熏陶不無關系。
張愛玲在《童言無忌》里有過兩段關于色彩的議論,她說:“色澤的調和,中國人新從西洋學到了'對照'與'和諧'兩條規(guī)矩--用粗淺的看法,對照便是紅與綠,和諧便是綠與綠。殊不知兩種不同的綠,其沖突傾軋是非常顯著的;兩種綠越是只推板一點點,看了越使人不安。紅綠對照,有一種可喜的刺激性??墒翘甭实膶φ?,大紅大綠,就像圣誕樹似的,缺少回味?!保?)
張愛玲對色彩的敏感度是相當驚人的。她善于在小說中描摹各種層次的顏色,無論是人、景、物,都調動了大量的色彩描寫,因此視覺意象非常豐富,容易使人身臨其境,為塑造人物性格、渲染環(huán)境氣氛、暗示人物心理、象征情節(jié)發(fā)展等,作出恰如其分的鋪墊。尤其在描寫人物時,很多時候都沒有具體的面貌刻畫,也許,張愛玲本意就是要著重從人物衣飾、皮膚等方面的色彩來塑造人物。她是如此描寫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葛薇龍的。
“……薇龍那天穿著一件瓷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氣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里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喬琪成了薇龍命中的克星,被其徹底地俘虜了?!保?)
通過對人物身上服飾的色彩描寫,將人物形象毫不客氣地、強烈地印在讀者眼里、乃至心里,達到了作者想要的渲染的目的,也使作品在細節(jié)上顯得如此精致,如此富有個性。從中可看出張愛玲的文字功力。
出于對色彩的敏感與喜好,因此極力通過色彩的渲染來表達人物的個性特征,是張愛玲小說的一大特色。同樣,通過聲音的立體創(chuàng)作,使得作品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進一步使得讀者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欲望,也是她作品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特色。如:“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沒有燈,沒有人聲,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喔……呵……嗚'無窮無盡地叫喚著,這個歇了,那個又漸漸響了,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地往前飛,龍身無限制地延長下去,看不見尾。'喔……呵……嗚……'叫喚到后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9)
文藝理家FH波斯彼洛夫教授認為:在原則上,藝術語言永遠不會令人只通過視覺,只通過手稿或印制文字去領會,而要能從聽覺上,從其生動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揚頓挫的聲音上來接受。正是在其中,語言藝術的作品才能徹底揭示自己思想內容的全部感情--形象的豐富內涵。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不僅注意到音節(jié)之間的和諧搭配,更難得的是,音節(jié)聲調、韻律的選擇與作品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心態(tài)的變化有所關連,使兩者相得宜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張愛玲以女性超乎常人的聯(lián)想和細膩,對色彩和感覺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她的獨特的敘述語言,使人物周圍的色彩、音響、動勢,都具了有照映心理的作用,并使之充分感覺化。從未在其他文學作品中看到張愛玲小說中如此絢麗多姿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能真切觸動人的視覺和感覺。隨意翻開一篇,都可以信手拈來許多,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初次到姑媽家看到的景色:“這園子仿佛是亂山中憑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盤。園子里也有一排修剪得齊齊整整的長青樹,疏疏落落兩個花床,種著艷麗的英國玫瑰,都是布置謹嚴,一絲不亂,就像漆盤上淡淡的工筆彩繪。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刁、小的杜鵑花,正在開著,花朵兒粉紅里略帶些黃,是鮮亮的蝦子紅。墻里的春天,不過是虛應個景兒,誰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墻里的春延燒到墻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鴿,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花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保?0)強烈的色彩對比給葛薇龍一種奇幻眩暈、不真實的感覺,紅色摧枯拉朽燒下山坡,不僅使視覺上的紅色紅到極點,而且使人感覺到紅色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張愛玲還善于把感覺形象化,如《色戒》中:“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一道裂痕、陰涼地在腿肚子上,腳俏往上爬。”(11)這些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都是傳統(tǒng)文學中所沒有的。
四、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手法是西方當代文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藝術手法,用來展現(xiàn)人物意識流動的狀態(tài),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等,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主觀與客觀的界限,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
意識流手法表現(xiàn)最成功、最典型的還是《金鎖記》,正如傅雷先生所言:“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畫,固是作者風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個作品上,從沒像在這篇里那樣的盡其效用?!保?2)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月亮這個意象的運用。故事從月亮講起,到篇尾以月亮收束,共有六處寫到月亮,貫穿整篇。月亮是個永遠的旁觀者,它高高地懸掛在天空,冷冷地注視著滾滾紅塵中演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故事開始,熱鬧喧騰,一個個故事又結束,一切都歸于沉寂,周而復始,而月亮始終高高地、靜靜地懸掛在天空。這里的月亮傳達著傳統(tǒng)文學中永恒的哲理意味。
第一處: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傅雷先生評價說:這一段引子,不但月的描寫是那么新穎,不但心理的觀察那么深入,而且輕描淡寫地呵成了一片蒼涼的氣氛,從開場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風格沒有這綜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價。
第二處: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了下去。月亮這個旁觀者聽完兩個“頭”一唱一和講述的故事,便淡淡地隱去了。
第三處:月亮從云里出來了。墨灰的天,幾點,一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下面白云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此時墨灰的天、疏星、缺月、白云蒸騰、樹頂、淡淡的圓光“這是長安眼中的景象,仿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表達的意境,寧靜而孤獨、詩意而凄涼,伴著如同嬰兒的哭泣般嗚嗚的口琴聲,往日我最心愛的那故事漸漸地越離越遠,暗示著長安離正常的、美好的生活越來越遠。
第四處:隔著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綽綽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一點,一點,月亮緩緩的從云里出來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無底洞的深青色。這是曹七巧向兒子盤問兒媳隱私那一晚的景象描寫。此處意象與意境交織,隔著玻璃窗的月亮靜靜地看著曹七巧如何一手導演那人間悲劇,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正是乖決變態(tài)的曹七巧的臉,無底洞的深青色的天象曹七巧深不可測的陰暗的內心世界。傳統(tǒng)文學中的月亮往往是純潔美好的象征,而此處,張愛玲將“猙獰”與月亮聯(lián)系起來,使這一意象具有了現(xiàn)代意味。
五、引用暗示,融合人物內在與外部表現(xiàn)
張愛玲不喜歡用冗長的獨白來描寫人物,她引用暗示,把人物動作、言語、心理融合一起來展示內在與外部表現(xiàn)?!督疰i記》中曹七巧,季澤,長安,童世舫,芝壽,都沒有專寫他們內心的段落;但他們每一段對話,每一個動作,每段思維都反映出心理的變化。即使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也難免波動。如童世舫與長安訂婚以后:“……兩人并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著一點對方的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諘绲木G草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說話,長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保?3)寫得真好!還有什么描寫,能象她這樣用調和表達一對不調和的男女?寫出人物間微妙的心理呢?
六、善用象征,拓寬藝術表現(xiàn)空間
在《沉香屑第一爐香》中,梁太太不端不正坐在一張金漆交椅上,一條腿勾住椅子的扶手,高跟織金拖鞋蕩悠悠地吊在腳趾尖,隨時可以啪的一聲掉下地來。她頭上的帽子已經(jīng)摘了下來,家常扎著一條鸚哥綠包頭,薇龍忍不住要猜測,包頭底下的頭發(fā)該是什么顏色的,不知道染過沒有?薇龍站在她跟前,她似乎并不知道,只管把一把芭蕉扇子闔在臉上,仿佛是睡著了。薇龍趔趄著腳,正待走開,梁太太卻從牙縫里迸出兩個字來道:你坐!以后她就不言語了,好像等著對方發(fā)言。她那扇子偏了一偏,扇子里篩入幾絲黃金色的陽光,拂過她的嘴邊,正像一只老虎貓的須,振振欲飛。這段描寫就很好的運用了象征手法。梁太太聽說侄小姐來了,倒躊躇了一下。她對于銀錢交易,一向是仔細的,這次打算在侄女兒身上大破慳囊,自己還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這小妮子是否有出息,值不值得投資?她就像妓院里的鴇母要買進一個姑娘一樣,扇子掩住了她盤算的鬼臉。從象征角度看,一只狠毒、殘忍的母老虎形象,就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在《傾城之戀》中,“上海為了節(jié)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公館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14)說上海節(jié)省天光,就是實行夏時制。但作者主要想表達公共時間與公館時間的不同。文中白流蘇想借與范柳原結婚,組成一個家庭來走出白公館,也就是走出公館時間,走進大家都一樣的公共時間。在本文中,時間象征著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的感受。
七、借用影視手段,突出作品的圖案美
張愛玲靠電影化的方法來完成小說中封閉故事氛圍,筆下的意象有鮮明的視覺性。開頭是淡入,結尾是淡出,畫面的由隱到顯再到漸漸隱去,恰好與故事敘述者的情緒過程相吻合。淡入與淡出給人一種緩慢、恍惚、靜謐的感覺,使故事有了更多的追憶、回味,這符合張愛玲追求含蓄的風格美。
《金鎖記》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以遐想的月亮開頭,然后巧妙一轉,馬上追蹤月光,把人帶入故事情境,結尾又回到月亮上?!叭昵暗脑铝猎缫殉料氯ィ昵暗娜艘菜懒?,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15)
“……風從窗子里進來,面對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墻。(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jīng)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保?6)這是電影的手法:空間與時間,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隱隱約約浮上來了。
《傾城之戀》以萬盞燈火、琴聲咿咿呀呀的全景鏡頭展開,而后沿著琴聲搖向拉琴人。小說的結尾又回到了全景鏡頭,“胡琴咿咿呀呀的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凄涼的故事?!保?7)--淡入、淡出的開合結構,含蓄之外,使張愛玲的小說具有一種對成的圖案美。
總之,現(xiàn)代主義文藝的革命葉變化在于大膽創(chuàng)新和背離傳統(tǒng)。深受西方文化和文學思潮熏陶的張愛玲,在繼承傳統(tǒng)文學精華的同時,借鑒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許多表現(xiàn)手法,同時開拓創(chuàng)新,融之于一體,創(chuàng)造了只屬于她自己的藝術特色。
注釋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苦竹》第二期,1994:12.收入《流言》,5-9
?。?)(4)《傅雷全集》,遼寧教一育出版社,第十七卷《論張愛玲的小說》,156(3)(5)(12)(13)(15)(16)張愛玲《金鎖記》,《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1-435.
?。?)張愛玲《我的天才夢》,《張愛玲散文全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9.
?。?)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散文全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4.
(8)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273.
?。?)(14)(17)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87.
?。?0)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232.
(11)張愛玲《色·戒》,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收入《惘然記》,21.
參考文獻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苦竹》第二期,1994:12.收入《流言》.
[2]張愛玲《金鎖記》,《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張愛玲《我的天才夢》,《張愛玲散文全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
[4]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散文全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
[5]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張愛玲《色·戒》,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收入《惘然記》.
[9]張愛玲《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11.月收入《傳奇》.
文/舒亞梅(云南省昆明市陽宗海旅游度假區(qū)湯池小學 6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