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高中政治,課堂,提問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4-09-09 10:09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必須從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針對教學中的弊端,課堂提問則成為亟待提高的重要內容。本文就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分析課堂提問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有效課堂 課堂提問 高中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568-8367(2014)08-0019-03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課堂提問作為促進學生思維,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教學手段,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單純的教授學生政治理論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耙话愕慕處煼钏驼胬?,優(yōu)秀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边@就是說,教師作為解疑者、組織者,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而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激發(fā)學生參與動機,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xiàn)師生的有效互動。眾所周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政治課堂教學必經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問題才是學生思考的起點和動力。從有疑到釋疑的過程,就是學生知識不斷豐富的過程,也是認知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和提高的過程。
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有不少教師的課堂提問還存在著低效或無效的現(xiàn)象,常常因為對所提問題的功能沒有清晰的認識而濫用課堂提問,常出現(xiàn)一些以下的問題:
1.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脫離課堂教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提問是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服務的,而有些問題卻不具備這一功能。在講授《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jiān)督》時,有些老師會隨意問:政府官員中有什么貪污腐敗的案例?下場怎么樣?此問題與教學重難點關系不大。
2.課堂氣氛或喧囂或沉悶
課堂提問的直接功能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但有的老師為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而提出一些缺乏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急于求成,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使回答者寥寥無幾,長此以往,勢必損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以偏概全,用部分學生思維代替全班學生思維
課堂提問一個重要功能在于發(fā)揮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自主探究,建構新知。有的老師為盡快完成教學任務而跨越式地提出問題。如在講授《發(fā)展生產滿足消費》時,直接提出“我們?yōu)槭裁匆l(fā)展生產力”這類適合優(yōu)生回答的問題,忽略了啟發(fā)后進生的思維,使其游離于對教學內容的探究之外。
4.各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弱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所做的各個提問要完整地構成為本課的教學任務,但有些教師只注重對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的發(fā)揮而使個別提問與整體教學內容產生脫節(jié)。如:這個知識點的知識基礎是什么?又是為后面哪個知識點的學習作服務的?它又可以引申出其他什么知識,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等等。由于備課的準備不足,教材研究不透徹,造成知識的片面教授,課堂效果就會大受影響。
古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就不能不做好提出問題這一關,即做好“課堂提問”。如果提問削弱了學生的興趣,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要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首先就是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
一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提問方法產生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實現(xiàn)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堂提問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抓關鍵有目標,讓課堂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政治教師對提問過于敷衍了事或者是在提問的技巧等方面缺乏良好的設計,過于生硬死板,導致提問的效率很低,學生的思維無法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的開展更是無法順利進行。
教師只有切實更新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更好更新的、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好問題,提高提問的效率,才便于調控教學過程,才能真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有效性。
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優(yōu)質課評比中,關于《納稅和征稅》的教學,絕大部分教師是按照教材的知識順序講授稅收的含義、特征、稅種、意義、違反稅法的行為等等,只有一位教師另辟蹊徑,打破教材的框架,重整知識體系,并以一則“我表哥的歧路人生”的故事串起知識。他繪聲繪色的描述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正當大家為他的堂哥鋃鐺入獄而感到惋惜時,他突然發(fā)問:“堂哥為什么從一個公司的總經理淪為階下囚了呢?”此時,許多學生的答案都脫口而出:“他沒納稅。”“他偷逃稅款?!薄八狈{稅意識,不懂得稅收的重要性?!边@些回答其實都觸及到本課的知識實質,從而使接下來的教學一氣呵成,整堂課學生的情緒始終高漲,到最后教師請同學們送給堂哥一句話時,有同學說道:“好羨慕你啊!你有能力承擔那么多的社會責任!這是在為促進社會公平積德??!何不善始善終,做一個真正的公民!”如此,本課關于樹立學生納稅意識的價值觀目標已順利完成。
這堂課毫無爭議地獲得第一名。
這節(jié)課中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尤為重要,切入點選準了,觸及到了知識的實質,就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而后抽絲剝繭,逐層深入,許多問題的解決就會水到渠成。同時,思想政治課是塑造人靈魂的課程,教學藝術以培養(yǎng)人為主要目的。它通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政治課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提問要開得放,讓學生積極地存在,讓課堂更有探索性
提問的目的首先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新課改的今天,課堂教學越來越強調師生間交往、互動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力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精心設計一些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學生帶入一種自主探討的氛圍中,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中去,這就要求教師所提的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一個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應該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否則,這個問題就是無效的。因此,提出的問題既要有目的性,針對性,還要設計在恰當?shù)沫h(huán)節(jié)上具有探索性,這樣才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一位教師是這樣講述“真理”一課的:提取一位哲學家的觀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
材料:德國政治哲學家施特勞斯認為:“哲學實際上并不是占有真理而是尋求真理。哲學家與眾不同的特點在于'他知道自己全然無知';還在于他看到我們在有關最重大的事情上的愚昧無知,從而使他竭盡全力去攫取知識?!闭埶伎迹耗阏J為真理是否客觀存在?
對此,需作出兩點思考:一、真理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如果按照教材的意思,這是無需討論的確定無疑的:真理是主觀的,因為“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既然真理是正確認識,認識是主觀的,真理當然也是主觀的。但我們常常說“客觀真理”,這就是矛盾?,F(xiàn)在就把這矛盾擺在學生面前。
學生一一道出了他們的精彩觀點。
1.認為真理是客觀存在的一方作出這樣的解釋,如:①真理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有沒被發(fā)現(xiàn)和被發(fā)現(xiàn)之別;②對真理我們的用詞是“追求”“發(fā)現(xiàn)”而不是“發(fā)明”;③科學上的真理都客觀存在;④真理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人類提出時間先后問題。就像牛頓三大定律,沒有牛頓,自有后來人提出等等。
2.認為真理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的作出這樣的解釋:如:①人出現(xiàn)之后才有真理;②真理是人創(chuàng)造的,可改變的,所以科學上原來是真理的不少被證明是謬誤;③真理是人們認為的,是服從多數(shù)人意志的,都承認的就是真理;④真理是人的主觀意識符合客觀,總結出來的,不同場合,真理不同;⑤真理是人們經過實驗和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的。
3.認為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如:①真理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之上的,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的;②真理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是客觀的,出了這個范圍就不是客觀的,如牛頓三大定律,現(xiàn)在已被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所代替,高速微觀粒子領域不適用,但在一定范圍內還是真理;③真理是唯一的還是有多個的,如果是唯一的,那就是客觀的,如果是多個的,那就是主觀的等等。
此教師不僅把馬克思思考的結果傳授給學生,而更讓他們積極地存在,成為課堂的主體,學會了像哲學家一樣學會思考和探索。
三、提問要逐步深入,尊重差異,讓課堂更加有序性
因為學習的主體之間的差異,學習內容的差異,所有要求教師一堂課內設計的幾個問題之間應是連貫的,循序漸進的,層層推進,而不是雜亂無序的,教師應一點一點地將學生討論引向問題的實質,這樣才能整體為先,兼顧個別。例如:教學片段: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第一步,以講故事(古希臘借債人與債主的對話)的形式引出靜止的話題。第二步,設置問題引申出靜止的兩層含義(張三坐在教室聽課,他的空間位置有沒有變化?張三從出生到死亡一直發(fā)生變化,但能不能變成李四?)。第三步,再設置問題闡明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道理(既然張三的空間位置相對于教室沒變,為什么張三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呢?)第四步,請學生談談對“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的理解,概括出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最后,分組辨認兩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和“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由于上述提問做到有序推進,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yǎng)學生尤其是個別學生積極地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問”與“思”的方法與能力,故取得了預期效果。
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作為新課程背景下了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才能成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蘇婭.略談高中政治課堂提問的“是”與“非”,教研論壇2010(06)
?。?]符太勝,李東斌,王培芳.教師教育有效性問題的再思考--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8.(03).
?。?]丁福軍.讓政治課堂充滿探究的魅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02).
?。?]羅士杰.高中政治有效教學中的提問策略研究.吉林教育2010.6
?。?]郭春霞.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課堂的提問效率學術論壇2010.07第119-120頁
文/徐達燕(廣西崇左市憑祥市高級中學 532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