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數學,思想教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5-12 09:11
【摘要】數感就是一個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直覺感知,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覺、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教學中應聯系生活細心觀察,操作體驗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關鍵詞】生活 觀察 體驗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646(2015)04-0017-03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闭f得概括一點,數感就是一個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直覺感知,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覺、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那么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呢?
一、聯系生活--建立數感
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經常要和各種各樣的數打交道,相當多的事物都是與數據分不開的,經常有意識地將一些現象與數量建立起聯系。
1.常問身邊的數字
如:“籃球運動員姚明可真高啊,大概有2米以米吧,你在第幾組第幾張桌子;最近物價上漲了,豬肉要15元一斤呢”;還有你們數學老師的手機號碼是多少,你的身份證號碼,所在地區(qū)的郵政編碼等等。象這種把實際問題與數聯系起來,就是一種數感。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運用數的態(tài)度和意識。
2.定量研究數字
如果說把生活引入讓學生憑經驗直接感受數的大小、數的狀態(tài),這種數感肯定是初級的形象直覺體驗,是學生原始認知的表現,那么要使學生知識內化發(fā)生質的變化,建立較高水平的數感就必須讓學生對數字作定量研究。這種研究要建立在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學去刻畫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狀態(tài),并從中進一步認識定量刻畫事物的方法,從而建構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有一定數學思考價值的數感。
二、細心觀察--建立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睌祵W是思維的體操,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是形成和發(fā)現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
1.聯系實際感受數的意義
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了解,感受數的意義,建立數感。如教學認識“0”時,我啟發(fā)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時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了起來。“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中見過”,“在溫度計上”,“電話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學生直觀體會到“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還可以表示分界點、起點,也可以和其他數字組成號碼。又如教學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讓學生觀察并說說自己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學生自然是爭先恐后發(fā)言,這樣,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到了數的含義,在現實中建立了數感。
2.由形象到抽象過渡
在數學中數的意義和數的順序大小以及數的運算等等都是抽象的,這與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特征存在了某種矛盾。俗話說:“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于他們在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系起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因此發(fā)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細心觀察。
三、操作體驗--增強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操作和體驗來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初步建立和培養(yǎng)數感”。心理學家也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形式的探索機會,通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強化數感,用實踐操作打破從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數感的體驗。
1.走出課堂增強數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和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如到操場上去走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100米、400米、1000米的距離;這些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它不僅可以啟蒙數感,還能培養(yǎng)學生“親近數學”的行為,使數學學習充滿樂趣。讓學生體驗數感,了解數與生活的聯系,只有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動手做數學、用數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增強數感,培養(yǎng)數學應用能力。在操作中逐步建立數感。
2.操作體驗,提升數感
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觸摸”了數學,體驗到100米、400米、1000米的距離是多遠?獲得了親身感受,并借助數字的大小來體會距離有多長多短,從而利用這種直接經驗去測量其他的物體,增強了學生的數感,為將來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四、注重從現實情境中讓學生逐步體會數的含義,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注重從現實中創(chuàng)設情境,因此要把學習加減法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加減算式并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這樣做并不是忽視學生對數的構成的體驗,而是將它與加減法融合在一起,并通過解決問題的活動、有趣的游戲等途徑,不斷加深學生對數的構成的認識,發(fā)展數感。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學習“8的加法”時,教材創(chuàng)設了“跳繩”的游戲,學生從主題圖中可以觀察到:一共有8個小朋友在跳繩,其中有一個小朋友戴帽子,7個小朋友不戴;有2個小朋友搖繩,6個小朋友跳繩;有3個小朋友穿裙子,5個小朋友穿褲子;有4個小朋友是男生,4個小朋友是女生。這樣在實際情境中,學生不僅體驗了8的構成,更加深了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并且這一問題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又提高了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用學生身邊熟知的事物為題,從學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來鞏固對“成活率”的運用,使學生頓生親切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世界的聯系,感悟到“數學就我們身邊”的事實。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我愛學校的思想教育。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研究數和量的關系,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感悟。要把數學教學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引導學生到生活中體驗數學、感受數學,增強學生數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數學課程標準》
薛飛(山東青島市黃島區(qū)王臺小學266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