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幾點體會
- 來源:教育教學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愛因斯坦,孔子,興趣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3-23 08:16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646(2015)02-0008-02
隨著科學文化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隨著學生知識面的迅速拓寬,單一化的學科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學科教學決不能游離于各相關課程之外?!罢n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更好的處理好教學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優(yōu)化教與學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下面,我以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為例,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教師?!蔽覈糯逃铱鬃诱f:“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币粋€人一旦對其所學的東西產生了興趣,便會迸發(fā)出驚人的學習熱情,從而會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思考,努力獲取更多新知識?,F(xiàn)代教育技術將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融于一體,把靜態(tài)、枯燥的材料融人二維、三維空間中,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tài)畫面,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形象、生動,刺激學生聽覺和視覺感觀,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春天在哪里》一課,同時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觀的綜合作用,讓學生領略感受春天那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學生“入境”學習,啟發(fā)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這是以往教師用更多的語言都達不到的教學效果。又如在識字教學中,可以演示漢字的變化,漢字的構成規(guī)律、意義;在鞏固識字中,設置巧妙的情境,如“識字袋”“摘蘋果”來檢驗學生的鞏固情況。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不覺得識字枯燥無味了,而是興趣濃濃,信心勃勃。
二、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突破教學難點,突出啟發(fā)性
在教學設計時要準確地估計學生的思維障礙,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是教與學獲得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因而我們在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進程中,就應該在確定教學難點的同時,有針對性的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把各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結合起來,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讓學生自行去探索解決問題,突出教學的啟發(fā)性,因此,在課程整合時,要體現(xiàn)課件為教學活動服務的思想,重點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
例如《詹天佑》一課的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估計到“為什么‘人字形’線路能使火車爬上陡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設計了這樣一段課件:八達嶺的‘人字形’線路和蜿蜒的盤山公路。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觀察火車沿‘人字形’鐵路上坡的情形,說一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接著設問:“為什么必須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學生感到困惑時,演播這段課件,使學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線路與盤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中有關句子,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筆畫一畫‘人字形’線路是什么樣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這個過程,學生在一段直觀、簡單的課件的啟示下,體會了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的科學性;同時又應用“簡筆畫”技能,在“畫畫、做做”中領悟到了“火車爬上陡坡”的情形,體會了當時線路設計的合理性。
在此整合的過程中,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難以解答的問題用多媒體展現(xiàn)出來,學生在課件的“幫助”、教師主導作用“啟發(fā)”下,學得輕松、學得有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在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講為主,教學過程變成了知識的灌輸過程,這種方法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思維,現(xiàn)在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知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其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地探索知識,研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使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在進行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分析、自動控制思維活動,找出相關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xiàn)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從而得出創(chuàng)新的信息。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以攝人為主轉向以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為主。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為了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圖片、音像等,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選擇,歸類出有關圓明園的布局、文物、景觀等不同的資料,通過不同方面很清晰地體會當時圓明園的獨特的布局,優(yōu)美的景觀和珍貴的文化。從而在腦海中再現(xiàn)圓明園的輝煌。學習古詩《登鸛雀樓》時,課前引導學生查出有關詩人王之煥的資料及詩,在理解寫景的詩句時,出示落日西沉、大河歸海的錄像,請學生觀看畫面進行描述,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品嘗到創(chuàng)新成功的快樂。
曾曉燕(青海省河南縣優(yōu)干寧鎮(zhèn)第二完小 81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