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集中度可以判斷股票上漲概率嗎?
- 來源:投資者報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持股集中度,判斷,股票,上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1-04-11 09:27
集中度提高意味著持股集中,有大機構潛伏的可能性大;集中度低意味著持股分散,有大機構的可能性低。低位收集,震蕩洗倉,再收集,拉升,派發(fā),這一系列連續(xù)操作反映出持股集中度“發(fā)散—密集—再發(fā)散”的過程。
這里的持股集中度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2005年之前莊股時代的控盤度,大資金也被理解為莊家,其實這兩者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是早年的中國股市散戶化程度較高,莊股橫行。
2005年之后機構投資者群體壯大,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成為市場主導力量,他們成為新的“莊家”。老股民從前“跟莊追擊”,現(xiàn)在看機構動向,其實沒有本質區(qū)別,大家都想跟上或者超越市場主力資金的步伐。
2003年中科創(chuàng)業(yè)、億安科技等莊股,2008年有色金屬等周期類個股都坍塌式下跌的原因相同,都是因為高持股集中度,基本面突然惡化后,大資金出逃觸發(fā)的結果。由于排名的原因,基金爭相殺跌出局,其后果甚至比莊股時代更為嚴重,2008年有色金屬股普遍跌幅90%,而2003年跌幅最大的啤酒花為76%。
現(xiàn)在莊家已經(jīng)大量從主板市場撤出,要么因為盤子太大,沒有足夠資金控制,要么因為業(yè)績實在太差,沒有炒作空間,現(xiàn)在他們轉向流通盤小,控盤容易,基金不輕易介入,有高科技高成長概念的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這里可能是本輪市場緊縮最先開始塌陷的地方。
如何判斷持股集中度
對于持股集中度的判斷是市場操作的基本前提,如果正確判斷,有利于認清形勢,成功的希望就會增加,判斷持股集中度有幾個途徑。
第一,通過上市公司報表。如果公司股本結構簡單,只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或者國有大股東),則前10名持股者大多是流通股,有兩種判斷方法:一是前10名所持流通股加總,看掌握多少,這種情況適合分析機構介入程度。二是推測10名以后的情況,一般認為最后一名持股量不低于0.5%則可以判斷該股集中度較高。
但是莊家可能作假,他保留前10大中若干賬戶的持股,如此一來就難以看出變化。偽裝持股下降也很容易,降低前10大中關聯(lián)賬戶的持股數(shù)量,而增加10名以后眾多關聯(lián)賬戶(俗稱拖拉機賬戶)持股量。相反目的也可操作,2010年三峽新材前10大賬戶戶均持股逐季下降,而股東人數(shù)卻快速下降,莊家隱藏資金介入,就是類似操作手法(詳情可見本報2010年第108期《三峽新材:股權質押疑為操縱股價鋪路》)。
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第10名持股占流通股低于0.2%,后面更低,則可判斷集中度低。從公司報表和同花順、大智慧等軟件中可以獲得前10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和股東人數(shù)的變化。
第二,通過公開信息。交易所每天都會公布漲跌幅超過7%的個股交易信息,主要是前5大成交金額的席位和成交數(shù)量。如果放量上漲,則公布的大多是集中購買者;如果放量下跌擇時,則是集中拋售者。如果這些席位成交金額達到總成交量的40%,則可以判斷大機構在進出。
第三,通過盤面和盤口來看。盤面是指K線圖和成交柱狀圖,盤口則是指即時行情成交窗口。大資金建倉有兩種:低吸建倉和拉高建倉。低吸建倉每日成交量低,盤面上看不出,但可以從盤口的外盤大于內盤看出,拉高建倉導致放量上漲,可以從盤面上看出。大機構出貨時,股價往往萎靡不振,或者形態(tài)剛好就開始下跌,一般下跌時會放量,可以明顯看出。
如果單支個股在一兩周內突然放量上行,累計換手率超過100%,則大多是資金拉高建倉,對新股來說,如果上市首日換手率超過70%或第一周成交量超過100%,則一般有新莊介入。
2010年7月至11月金發(fā)科技出現(xiàn)股價連續(xù)震蕩上行趨勢,期間出現(xiàn)明顯陽線放量過程,機構堅定持有,投資者可以看到隨后經(jīng)歷震蕩盤整后股價拉升趨勢還在延續(xù),逐步脫離資金建倉成本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單只個股長時間低位徘徊(一般時間可以長達3~6個月),成交量不斷放大,或間歇性放量,而且底部被不斷抬高,則可以判斷機構已經(jīng)逐步在低位將籌碼收集完畢。應該注意的是,徘徊的時間越長越好,這說明機構未來可盈利籌碼更多,其意在長遠,股諺曰“橫有多直,豎有多高”。
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文山電力股價構建大型底部箱體,期間震蕩過程中資金放量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可以預計大資金也在悄無聲息的參與。同時投資者也可以把這樣箱體很長時間的一種形態(tài)理解為股價估值合理,等待熱點刺激的過程。只要基本面和技術面符合炒作機會,大漲將隨即出現(xiàn)。
持股集中度對選股的參考
投資者或者薦股機構經(jīng)常說某某股票由基金和券商重倉持有,或者有重組或者科技概念,可是買進后不漲反跌。歷史經(jīng)驗表明高臺跳水的股票無不是莊家或者機構重倉持有,所以不能一味迷信機構重倉概念股。
2004年中金公司承銷中國聯(lián)通配股,重倉持有,金蟬脫殼后聯(lián)通股價下跌。2005年金信證券承銷航天長峰配股,配股上市隨即大幅減持,其后股價鮮有表現(xiàn)。股票集中度高,并不意味著股價上漲。而且普通投資者看到的持股數(shù)據(jù)有很大時滯,所以更難判斷。
一般來說,持股從分散到集中,表示大資金流入,股價會上漲或者抗跌,值得關注。高度集中,流動性喪失,則值得警惕。持股從集中到分散,表示大資金流出,股價會下跌或滯漲,避免介入。高度分散則可能引起大資金重新收集。
上攻行情的充分條件是股價上方?jīng)]有大量套牢盤,在低位形成新的密集成交區(qū)意味著止跌企穩(wěn)。下跌多峰中每一個上峰都是強阻力位,對于處在下跌多峰的股票不宜盲目建倉。這就是弱勢中次新股容易出黑馬的原因,其上方?jīng)]有太大壓力。
為什么選擇持股集中度高的股票?對比不同股票,持股集中度高的至少說明有大資金關注。相反分散的則沒有大資金關注或者流出。但是集中度并非越高越好,如果指數(shù)和個股股價處于高位,集中度高意味著主力資金出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比較大。
前述有色金屬股就是機構在2007年一致看好周期性行業(yè)的情況下大舉介入,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有色金屬價格暴跌,基本面逆轉,其90%的跌幅可謂慘烈。
從中國股市歷史看,指數(shù)如果從高位大幅下跌,無論持股集中度高低,絕大多數(shù)股票都難以逃脫慘跌的命運。但是在指數(shù)出現(xiàn)很大跌幅后,當大盤和個股處于底部時,持股集中度高的個股會出現(xiàn)主力資金自救(也就是通常說的護盤),反彈應該更強一些。由于基金排名的關系,大家都不愿意領頭護盤,這類機構重倉股可能比單一莊家控盤的股票更快陷入下一輪下跌,其跌幅更猛。
超跌后選擇什么股票呢?在真正超跌后,一般有兩種選擇:一是重大題材股。二是高持股集中度股。一般情況下,在一輪反彈行情中,這兩類的漲幅相對較大。
目前市場最大風險可能是創(chuàng)業(yè)板暴跌,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業(yè)板多數(shù)個股也符合前述高換手率特征,盤子小,易操控,莊家和基金涇渭分明。目前創(chuàng)業(yè)板創(chuàng)新成色嚴重不足,多數(shù)公司屬于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披上高科技馬甲,真實增長潛力遠低于市場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