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菜湯拌飯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湯泡飯,柴靜,黃梅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10-13 15:10
1991年,15歲的柴靜來到離家千里之外的湖南讀大學(xué)。長沙的一切讓她感到新奇,比如很多大葉子的植物,悶熱潮濕的天氣,聽不懂的方言……到了晚飯時間,同宿舍的領(lǐng)她去食堂,路上,她覺得哪里不對,于是問:“你們那么能吃嗎?為什么需要兩個飯盆?”同學(xué)和她一樣感到疑惑:“當(dāng)然是兩個啊,一個裝菜,一個裝飯啊。”這時候,小柴說了一句話,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飯菜為什么要分開裝?”
很多年后,柴靜跟大家回憶這段糗事,她認為自己“一瓶一缽足矣”的生活理念,事實上源于父母。柴姑娘從小生活在山西東南部的襄汾縣城,家境尚可。然而十幾年間,她吃到的所有被稱作“飯”的東西,面條、饸饹、撥魚兒、剔尖兒以及過年的餃子,無一例外都是裝在一個飯碗里的。這種飯菜高度合體的飲食習(xí)慣,在樸素的北方其實比較常見。難怪有位南方朋友去西安后吐槽:誰說這里是美食天堂,主食天堂好不好?
主食,在中國人的食物清單上的位置,就像它的字面一樣重要。農(nóng)耕民族,有限的土地,不斷增長的人口,讓中國人對主食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也讓中餐與西餐,無論在世界觀還是方法論上都難以達成共識。西餐里,無論頭盤、湯還是甜品,都是圍繞主菜展開;而傳統(tǒng)中餐無論什么菜,最后都要以碳水化合物壓軸。家庭烹飪則更加勢利,“下不下飯”甚至成了很多菜評判標(biāo)準。北方是這樣,南方也差不多。
前面說到的那位“南方朋友”是個叫劉春的大V,劉銘傳后裔,出生在安徽肥西劉老圩子,吃米飯,智商高,條理分明,每次開口必言“我講三點”。我跟春總蹭過幾頓飯,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無論多高大上的筵席,無論喝酒與否,最后他都要用一碗米飯給飯局畫上句號。米飯的吃法也非常一致,舀幾勺臺面上的殘羹,澆在米飯上,大快朵頤。
我提醒春總:“作為一名實現(xiàn)了財務(wù)自由的高端人士,這種吃法是否有失分寸?!彼溃骸瓣P(guān)于菜湯拌米飯這件事,我講三點。第一,主食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第二,只有小麥和水稻才配叫主食,其他只配叫歧視性的名稱:雜糧;第三,孔子云,菜湯拌飯鼎鍋刮爛,可見其美味。
果然大V,幾個概念就把我轟倒在地。不就是剩菜湯拌米飯嘛?讓春總一說,怎么聽起來有“飯菜與共肝膽相照”感了呢?
說到底,湯泡飯和豬油拌飯、魚湯泡餅一樣,最初動機是因為節(jié)儉,美味只是它的副產(chǎn)品。我們這一代的父輩,認為只有主食吃飽,才不會影響孩子發(fā)育。為了讓我們順利吃下主食,他們絞盡腦汁,用菜湯、用豬油、用咸菜……比如春總的老家,最最高級的菜名字就叫“肥西老母雞”,他們頑固地認為這種雞湯最適合佐米飯。今天的徽菜館子里,肥西老母雞湯從來不是單獨登場的,它仍保留著佐飯的遺跡,只不過標(biāo)配置換成了炒米。
炒米配雞湯并不是肥西人的發(fā)明,而是長江邊安慶人的年俗。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安慶人有多么愛炒米:
經(jīng)典黃梅小戲《打豬草》,嚴鳳英代表作,1949年前的版本是這樣的:小媳婦偷了隔壁家的筍子,被主人家的丑男撞見,幾番爭執(zhí)后,媳婦不得已,半推半就讓丑鄰居吃了豆腐。改朝換代,原來戲的內(nèi)容便成了封建糟粕。無奈“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塘埂下”的曲調(diào)過于深入人心,劇院決定對它要進行“戲改”,嚴鳳英和男友王兆乾動了很多腦子,把偷筍改成打草碰斷筍子,男女主角換成了童男和少女,結(jié)尾也就順理成章地取消了原有兒童不宜的環(huán)節(jié),代之以設(shè)計對白:“小毛(男主角),到我家殺雞做粑你吃?!贝蠹壹娂娊泻?,只有嚴鳳英一人不同意。經(jīng)過深思熟慮,戲詞被她改成這樣:“到我家,打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給你吃?!?/p>
炒米,居然可以無差別替代男女之歡,可見安慶人對它的熱愛。炒米用的是上等糯米,浸軟后瀝干,鍋里加香油少許,糯米用竹筲來回拌炒,出來的炒米表皮皸裂,通體金黃,香氣撲鼻。炆蛋可以置換成雞湯或者紅糖水,但炒米是雷打不動的。正所謂“菜中有糧,心中不慌”。
文/陳曉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