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焦慮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暑假,培訓機構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10-13 13:44
有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諸如“孟母三遷”一類的故事不勝枚舉。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的教育都帶有著異常功利的目的。
在古代,科舉考試曾是一種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學而優(yōu)則仕”,是很多家庭和個人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在現代,倡導素質教育的背后,依然難抹應試教育的烙印。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也依然被看做是成功者的最好標簽和改變個人命運的最佳出路。
在通往大學的道路上,中國的家長們焦慮不已。周末和假期反而成了孩子們更加忙碌的時間,并催生出了多種多樣的假期經濟。
除了平常的課業(yè)補習,畫畫、擊劍、圍棋、游泳、古箏……凡是可以在升學考試中加分的項目都要嘗試,有的孩子在一個暑假要報五六個班。家長們被高昂的費用所累,孩子們被沉重的學業(yè)所壓,原本的興趣愛好也變成了一種負擔。
對此,中國式家長的一致措辭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應算得上是各類培訓機構最好的廣告語了,在家長們心中,它不僅是一個共識,更是一條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正是在這類“真理”的感召下,唯恐落后的家長們,采用各種方式搶跑或奮起直追。
于是,暑假就火了各類培訓機構,加重了家長和孩子的負擔。沒有家長不希望平時5點起床,課業(yè)做到晚上10點的孩子們能睡睡懶覺、出去玩玩、好好休息。但在社會教育環(huán)境的“脅迫”下,他們卻又不得不讓孩子們繼續(xù)著以往的作息方式。
事實上,在我國,“減負”已喊了很多年。尚且不論教育部發(fā)出新中國成立后的首個減負文件《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是在60年前的1955年7月。僅就最近幾年來說,國家就減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頒布《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再一次要求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2010年,國務院印發(f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建立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制度”寫入教育規(guī)劃綱要;2011年全國兩會,“減負”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擬定《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公開征詢意見。規(guī)定要求: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不留作業(yè),規(guī)范考試,等級評價,一科一輔,嚴禁違規(guī)補課,堅持體育鍛煉,強化監(jiān)督。但當下中國教育的真實現狀是,國家一邊在倡導讓孩子們減負,家長們卻一邊在悄悄加負。
不是家長們不支持國家的政策,其實他們比誰都更擁護這一系列政策。內心與行動之所以背離,正源于他們將“起跑線”看得太重,將教育看成了一場比賽,將成績的高低視作成敗的標準,無法超脫于外。這正是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成績、特長發(fā)展等方面落后于他人。
在21世紀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看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是有問題的,教育被當做了一場競賽,并極大加劇了家長們的集體恐慌。但即便因為在現代社會里,各級各類教育存在競爭性,從而把教育視作一場比賽,它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馬拉松,不需要分秒必爭?!耙?,在馬拉松比賽中領跑的人,往往并不是最后的勝利者?!?/p>
事實上,當我們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時,往往忽視了其人格的教育,忽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將培養(yǎng)出一個大學生看做是自身教育的成功,但更多的答案還是指向“育人”。也就是說,大家都明白教育不只是比成績第一,而是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人。但卻總是言行不一、南轅北轍。
所以說,造成中國式家長焦慮的原因,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但根源還是在于家長自身。對待教育和教育的方式,家長們首先要改變觀念。
還記得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過的那句話嗎?“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我們不要曲解了讀書的意義,更不要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文/宋鑫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