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說中國城市名
- 來源:環(huán)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城市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4-29 13:40
提要:文章對全國3240個直轄市(含)以下,縣級(含)以上的城市名稱作了分類統(tǒng)計,總結出我國城市命名主要有直接命名和間接命名兩種方式。其中以自然物命名、以對城市的贊美和祝愿命名和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占70%以上。對部分城市的名稱來源作了簡要的敘述,并且對城市命名用字的頻率作了統(tǒng)計,給出分別“山”、“城”、“陽”、“縣”、“州”等60多個字為名的城市的數(shù)目。
關鍵詞:城市;命名;統(tǒng)計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此理相同。然而地名較之人名,卻有兩點相異:其一,凡人無論何等長壽,一生不過百年,人亡而名息??v有偉人名傳千古,但徒有虛名而已,載有此名的實體早已不復存在。地卻不同,天長地久,每個地名都有千百年的演變歷史,承載著一個地方悠久的文化,并將年復一年,延續(xù)下去。其二,但凡人類,大都有姓有名,不同民族取名方法雖然不同,但同一民族取名基本遵循同一個規(guī)律。給地方取名,當然也有規(guī)律,但顯然和人名不同。研究地名的來由、演變的歷史、命名的規(guī)律等是一門大學問,曰《地名學》。筆者對此一無所知,只是發(fā)現(xiàn)我國的城市常用“某山”、“某江”、“某陽”等為名,出于好奇,想探個究竟,便作了一番統(tǒng)計。本文即是用數(shù)據(jù)來說話,想對我國現(xiàn)有城市的命名總結出初步的規(guī)律。
本文中所說的“城市”,其實是一定級別的行政區(qū)劃。對于我國大陸地區(qū)而言,就是稱為“市”、“地區(qū)”、“自治州”、“盟”、“(市轄)區(qū)”、“縣”、“旗”的行政區(qū)劃?;蛘叽致缘卣f就是直轄市及以下,縣及以上的地方;對于臺灣而言就是她的市、縣級行政單位;以及香港和她的“區(qū)”,澳門及她的“堂區(qū)”和路氹城。這樣算來,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3240個城市。其中大陸有3190個,臺灣22個,香港19個澳門9個。大陸共有2853個縣級行政單位。
筆者將這3240個中國城市按命名方式分為三大類:直接命名、間接命名和其它。它們又分為若干小類。
1.1 以自然物命名
所謂自然物,就是天生的、并非人造的事物。包括陸地上的山岳平川、江河湖池。水中的島嶼沙洲,天上的日月星辰、風雨云霞。礦物、動植物,也包括人。城市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這些自然物,城市的命名,自然首先會聯(lián)系到她所依賴的自然物。
在中國城市中,名稱與山岳平川相關的有324個,其中有160個“山”。如遼寧的鞍山、廣東的佛山、四川的樂山等。其中安徽省有18個“山”,排在首位。黑龍江12個、遼寧11個,位列第二、三名。與山川有關的地名,比如“原”、“嶺”、“崗”、“峰”等還有164個,其中有16個“原”、14個“嶺”、12個“崗”或“岡”、11個“峰”。至于丘、甸、坪、谷、石、巖、岳等那就是個位數(shù)了。四川省的丹棱縣是因為縣城北面一座紅色的、棱角突出的赤巖山而得名。湖北省的石首縣是因為有石孤立于山頭而得名。有許多地名是來自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音譯,其中也有許多與“山”有關。如廣西自治區(qū)的百色市,“百色”系壯語,意為山口地形復雜的地方;云南省的祿豐縣,彝語“祿”為石頭,祿豐因江中有石如甑而得名;新疆自治區(qū)的阿勒泰市,“阿勒泰”是突厥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黃金而得名;西藏自治區(qū)多山,地名也多與山有關。例如達孜(藏語意為“虎峰”),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拉孜(藏語意為“神山頂,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頂”),類烏齊(意為“大山”),貢嘎(藏語意為“寨后白山,山頂白色”),桑日(藏語中意思是“銅山”)等。
在中國城市中,名稱與“水”相關的有492個,其中有87個“江”、60個“河”、45個“川”、37個“水”、33個“湖”、32個“源”、31個“溪”和27個“?!?。四川有13個“江”,位居“江”之首。廣東9個、云南8個,分別位列“江”之二、三;黑龍江有13個“河”,河南、河北、遼寧各有6個“河”,并列第二;四川有7個“川”,云南5個,河南、陜西、甘肅各4個。全國有16個“泉”,10個“澤”,8個“浦”,此外還有“溝”,“池”,“匯”等等與水相關的地名140個。內蒙有個地級市巴彥淖爾,“淖爾”是蒙語“湖”的意思。另一個地級行政單位錫林郭勒盟,“郭勒”是蒙語“河”的意思。黑龍江呼瑪縣,“呼瑪”,又稱“呼瑪爾”、“庫瑪爾”,系達斡爾語,其意為“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廣東肇慶的四會市是因為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古肆水)會流,故名。廣西的上林縣,“上”系壯語“洞”的近音,“林”系壯語“水”的諧音,“上林”意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處。云南省的勐臘縣得名于一個傳說:“勐臘”系傣語,“勐”意為平壩,“臘”意為“茶”。傳說釋迦牟尼巡游到此時,人們獻很多茶水給佛祖。喝不完的茶水倒在河里,所以此河名為“南臘”,即“茶水河”?!佰屡D”就是敬獻茶水的地方。西藏的昌都地區(qū),“昌都”藏語的意思為“水匯合處”。扎曲和昂曲在昌都匯合成為瀾滄江。這也是昌都這一名稱的由來;那曲地區(qū),藏語“曲”即“河”的意思?!澳乔币蚓硟饶乔樱ㄅ嫌危┒妹淮肭诳h,“措勤”藏語意為“大湖”。青海的格爾木,“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新疆的地級市阿克蘇,“阿克蘇”系維吾爾語?!鞍⒖恕币獍咨?,“蘇”,水也。新疆的另一個地級市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色的河水”。
在中國城市中有23個城市的名稱與島嶼有關,其中叫做“島”的有6個,叫做“洲”有6個。山東的青島、河北的秦皇島、遼寧的葫蘆島其實都不是島,只是叫做“島”而以。、香港的離島區(qū)在全港十八個行政區(qū)中占地最廣,人口最少。全區(qū)由二十多個大小島嶼組成,遍布香港的南面及西南面。海南的三沙市是最近才成立的地級市。盡管有很多大城市叫做“某州”,但湖南省的株洲市,請不要誤寫為“株州”。山東的煙臺市的芝罘區(qū)因芝罘島而得名?!爸ァ奔挫`芝。芝罘島的形狀,恰似一株巨大的靈芝;“罘”即屏障。芝罘島橫臥在黃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護衛(wèi)著身后的沃土。新疆的阿拉爾縣,“阿拉爾”在維吾爾語里是“綠色島嶼”的意思。天津的寶坻區(qū),其名取《詩經》中“如坻如京”之意。寶坻的“坻”字,原只讀“chí”,意思是“水中高地”。據(jù)傳,乾隆皇帝巡游到此地,脫口念成寶“dǐ”。皇帝金口玉言,豈能有錯,于是寶坻就讀做“bǎodǐ”。
天上的日月星辰、風雨云霞也是地方名稱的來源,只是少用而以。全國只有28個城市以此命名。其中有9個“云”,如北京的密云,廣東和貴州各有一個白云,云南的祥云等。西藏的尼瑪縣,“尼瑪”藏語意為“太陽”。青海的祁連縣,“祁連”是匈奴語“天”的意思。
動植物、礦物也出現(xiàn)在中國城市名稱中,這一類有155個。其中有16個“龍”,河南、云南各有4個“龍”居首;全國有15個“林”,廣西5個最多。上海和浙江都有一個地方叫“普陀”,在佛教《華嚴經》中,“普陀”是“一朵美麗的小白花”之意。內蒙的包頭市,“包頭”在蒙語中是“有鹿的地方”,所以包頭又有鹿城之稱。黑龍江的哈爾濱市,哈爾濱的原始語音是“galouwen”,即“哈爾溫”,本意是“天鵝”。江蘇南京的玄武區(qū),“玄武”是道教中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玄武其實就是黑龜。全國只有9個地方以礦物命名,他們是無錫(蘇)、海鹽(浙)、瑞金(贛)、南丹(桂)、石棉、白玉(川)、白銀(隴)、墨玉(疆)。其中白銀市下還有一個白銀區(qū),故算2個。
有些城市的名稱與部族、姓氏或人物相關,這類城市全國共有97個。其中直接以人名作為城市名的僅有9個,它們是:左權(晉),靖宇(吉),尚志(黑),中山(粵),武侯(川),東坡(川),子長(陜),志丹(陜),吳起(陜)。山西省的介休市得名于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介休即介子推休于此。江蘇鎮(zhèn)江的丹徒區(qū)源于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20年),有觀天象者說谷陽地方有天子氣。始皇命赭衣徒三千鑿京峴山東南壟,以敗其氣,遂改谷陽為丹徒。湖北省秭歸的縣名充滿親情,據(jù)《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內蒙古有許多城市以民族或部落為名,如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四子王旗,陳巴爾虎旗,阿巴嘎旗等。還有一些城市以神仙命名,如貴州的望謨縣(以“王母”之諧音得名),云南的彌勒縣,香港的黃大仙區(qū)。四川涼山的美姑縣,據(jù)該縣政府網(wǎng)站稱,縣名來源于這里有很多美麗的姑娘。其實,據(jù)云南省吳光范先生言,彝語“姑”的意思是“圓形的壩子”。所以云南的地名“蒙姑”、“拖姑”與搶親無關。吳曾任云南省政府秘書長、地名委員會主任,他之所言在學術上更具有權威性。不過,“我的地名我作主”,美姑縣政府之說自有他的道理。況且,美姑確實出美女,曾有多人獲得過選美冠軍。筆者更樂意采用后者的說法。
綜上所述,以自然物命名或得名與自然物有關的城市共有1119個,占34.5%。其中山水類的自然物共837個,占絕大多數(shù)。這充分說明,城市與她坐落的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物產以及所養(yǎng)育的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1.2 以建筑物命名
城市離不開建筑,一個城市常以“地標性”建筑夸耀。在古代,城市因為防御的需要,首先要在四面筑起高大堅固的圍墻,謂之“城”。除此之外,各類房舍、商阜、橋梁、堤壩、陵墓等都與城市密切相連,自然會用在城市的命名之中。
在中國城市中有137個“城”,如山東的聊城,山西的晉城,江蘇的鹽城等。山東有18個“城”,名列第一。河南14個,河北11個名列二、三。另外還有278個城市的名稱與各種建筑或設施有關。其中有25個“臺”、22個“陵”、13個“橋”、13個“關”、13個“門”、12個“港”、10個“津”。此外“塔”、“樓”、“亭”、“閘”、“塘”、“壩”、“堰”、“集”、“邑”等就只是個位數(shù)。遼寧省的南芬縣,因清康熙年間創(chuàng)業(yè)功臣豐安東將其祖墳遷至此地,故得名“南墳”,1942年取諧音更名“南芬”。河南省開封市,因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此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內蒙古有許多“浩特”,“浩特”在蒙語里是“城”的意思。“鄂爾多斯”的意思是“眾多的宮殿”。黑龍江的佳木斯市,滿語“佳木斯”的意思是“站官屯”或“驛丞村”。廣西自治區(qū)的那坡縣,“那坡”壯語意為“梯田”。該縣原名鎮(zhèn)邊,后名睦邊。1965年1月20日,因毛澤東一句話“還是‘那坡’好!”而改名為那坡縣。這是全國唯一由毛主席欽定的縣名。西藏的日喀則市,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拉薩的名稱,起源于大昭寺的修建。據(jù)傳說建寺期間有山羊負土填湖。藏語中羊叫“惹”,土為“薩”,大昭寺建成后就叫做“惹薩”。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們便以“惹薩”作為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城市名。漢語轉化為“拉薩”。新疆的喀什市,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噶爾”音譯的簡稱,其語源有突厥語、古伊斯蘭語、波斯語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磚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創(chuàng)”等不同的解釋。
以建筑物或設施命名的城市共415個,占12.8%。
1.3 以行政區(qū)劃命名
據(jù)說在大禹時代,把中國劃分為九個區(qū)域,故中國又稱“九州”。此后,“州”就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行政區(qū)劃。古代的州地域十分廣大,后來逐漸演變成城市名稱。“縣”是從古至今都使用的行政區(qū)劃。中國有很多單名縣,它們的名稱離不開“縣”字。例如戶縣不能稱為“戶”。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有一些已經升格為市或市轄區(qū),就把“縣”字扔掉了。例如北京的通縣,現(xiàn)為通州區(qū)。重慶的萬縣,現(xiàn)為萬州區(qū)。河南的輝縣現(xiàn)在也升格為市了,但仍叫輝縣市。有些原來的自然村落,后來發(fā)展成城市了,但名稱還保留下來,如石家莊、新鄉(xiāng)、金寨等。
全國有107個城市叫做“州”,杭州、鄭州、蘭州、廣州是大家都熟悉的大城市。廣西有10個“州”,名列第一,江蘇和廣東各9個“州”緊隨其后。全國現(xiàn)有111個單名縣,如河北的趙縣,陜西的戶縣,四川的郫縣等。河北省有17個單名縣,位居第一。山西和河南各14個,并列第二。此外,有94個城市的名稱與行政區(qū)劃有關,其中有19個“都”,14個“鄉(xiāng)”,13個“華”,還有“市”、“京”、“府”、“村”、“寨”、“莊”、“營”等。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在傣語中“西雙”是“12”的意思,“版納”是指比縣小一些的行政區(qū)域,“西雙版納”意為“12個行政區(qū)”。西藏的阿里地區(qū),“阿里”一詞是藏語音譯,意為“屬地”、“領地”、“領土”等。直到9世紀初,這里仍稱“象雄”。吐蕃王朝贊普之后裔來到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區(qū)域后,這塊上部區(qū)域名副其實地臣服于贊普后裔的統(tǒng)轄之內,故此,才有“阿里”的稱謂。
以行政區(qū)劃或自然村落命名的城市共312個,占9.6%。
1.4 對地方的贊美或祝愿
人們在一個地方繁衍生息,對未來寄以希望,因而也對養(yǎng)育之地充滿感激、贊美和祝愿,這種情感自然在城市命名中表現(xiàn)出來。
全國有82個“安”,福建有9個名列首位,河北、黑龍江、江西各7個并列第二;全國有53個“寧”,云南有5個居首,江蘇、福建、甘肅各4個位居第二;全國有42個“平”,河北、廣東各6個并列第一;遼寧、福建、山東、云南各4個緊隨其后;全國有28個“昌”,江西6個最多。除了“安”、“寧”、“平”、“昌”以外,還有134個城市以繁榮興旺之意命名。其中有21個“興”、16個“豐”,13個“慶”。有93個城市希望安寧康泰,其中有23個“化”,10個“定”,7個“康”。有54個城市希望清正和平,其中有13個“和”、10個“清”、8個“明”。有89個城市崇德尚義,其中有18個“德”、12個“義”、8個“仁”。有54個城市取名威武雄強之義,其中有9個“武”。有31個城市以環(huán)境優(yōu)美而得名,其中有9個“春”。黑龍江的巴彥縣,其名“巴彥”在蒙古語中是富饒的意思。四川的馬爾康縣,其名“馬爾康”的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fā)達之地”。新疆的吐魯番、巴音郭楞分別用維吾爾語和蒙古語表達了“富饒”的愿望。山東省的定陶縣古稱“陶”,又名陶丘。據(jù)《說文解字》:“定,安也”,可知定陶取名企望安定。湖南省的吉首縣政府駐地所里按苗語稱為吉首,意為“生養(yǎng)之地”。青海省的甘德縣,縣名藏語意為“吉祥寧樂”。新疆的伊犁市,其名伊犁為維語,取義于“犁庭掃閭”(意為犁平庭院、掃蕩里巷),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云南省的德欽縣名藏語意思就是“極樂太平”。貴州省的都勻市原名都云,因城東1公里處有“都云洞”而得名。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平羌將軍何福上奏朝廷,認為“云之為物,變化莫測”,應將“云”改為“勻”,取“均勻”之意?;实叟鷾氏略t,都云從此改為都勻。河北省的懷來縣,歷史上曾稱之為沮陽、懷戎。公元916年,遼太祖建置州縣統(tǒng)治,改懷戎為懷來。“懷戎”和“懷來”均有安撫北方少數(shù)民族,使之臣服、照順之意。內蒙古的額爾古納旗,其名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遞獻”,即“奉獻”之意。廣東省的高要縣,縣署設在羚羊峽口,有居高扼要之勢,故而取名“高要”。廣西區(qū)的武鳴縣古稱“武緣縣”,1912年更名為武鳴縣,意為“以武而聞鳴天下”。寧夏區(qū)的鞏留縣取“鞏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而名“鞏留”,有“鞏固長留”之意。還四川省甘孜州,其名“甘孜”意為“潔白美麗的地方”。新疆區(qū)的沙依巴克縣,“沙依巴克”為維吾爾語,意為“戈壁灘上的花園”。
綜上所述,這一類城市共有661個,占20.4%,為數(shù)不少。表明人們對富強、安寧、文明、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2.1 以方位命名
以城市相對于某物的位置來對城市命名,這也是中國城市常用的命名方法。首先,山之南水之北是向陽之地,故謂之“陽”。中國有115個城市叫做“陽”,例如沈陽、貴陽、洛陽、咸陽、綿陽等。河南省有18個“陽”奪冠,湖南13個,陜西9個分列二、三?!瓣枴狈疵媸恰瓣帯?,中國有10個城市叫做“陰”,比“陽”少得多了。這10個“陰”是:江陰,淮陰(蘇),平陰,蒙陰(魯),華陰,漢陰(陜),山陰(晉),嘉蔭(黑),湯陰(豫),湘陰(湘)。還有“東”、“西”、“南”、“北”、“中”也經常出現(xiàn)在地名之中。全國有38個“東”,54個“南”,31個“西”,25個“北”,17個“中”。例如臺灣省就有屏東,臺東,臺南,臺北,新北以及臺中。還有27個“口”,其中張家口、營口、丹江口是大家熟悉的城市?!白蟆?、“右”、“上”、“下”、“前”、“后”、“邊”在城市命名時也有出現(xiàn),頻率當然比前面所述低些。但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地名常用這些詞,如土默特左旗、新巴爾虎右旗、烏拉特前旗、杭錦后旗、科爾沁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等。另外,“臨某”也是利用方位來命名的方法,如臨漳、臨汾、臨湘、臨桂、臨滄等,全國有13個這樣的城市。山東省的即墨市,也是因故城地臨墨水河而得名。江西省上猶縣,公元911年置上猶場。因境內有大山,稱為大猶山,山下有猶水。治所建于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上側,故名上猶。952年改場置上猶縣,沿用場名。遼寧省大連市,其名稱來自俄文。1897年底,沙俄為爭奪清朝領土,將軍艦強行開進旅順口,隨之便派人到大連灣和青泥洼勘察,決定在青泥洼開港建市。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發(fā)布關于建立自由港“Дальний”(俄文“遠方”之意,讀音為達里泥)的敕令,將青泥洼改稱Дальний(達里泥)。“大連”是“達里泥”的諧音。西藏的乃東縣,藏語中意思是“象鼻山尖前”;錯那縣,其名藏語意為“湖的前面”;崗巴縣,藏語意為“雪山附近”。新疆的烏恰縣,“烏恰”是柯爾克孜語“烏魯克恰提”的簡稱,意為大山溝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該地分岔成三道溝而得名。
以方位來命名的中國城市計494個,占15.2%。
2.2 復合地名
有的城市的名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名復合而成??偹苤?,武漢是武昌、漢口、漢陽三地的合稱,六盤水是六枝、盤縣、水城的合稱。廣西有個扶綏縣,是由扶南、同正、綏淥三縣于1951年7月合并而成,起初稱為扶同綏縣,后來才改為扶綏縣。河南的蘭考縣經過兩次合并。第一次在清代,蘭陽、儀封二縣合并,稱蘭儀,以二縣首字為名。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蘭儀為蘭封。第二次在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并,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由兩個地方合并后采用原名首字構成復合城市名的有襄汾、清徐、陽高(晉),鎮(zhèn)賚(吉),遜克(黑),建甌、三明(閩),李滄、高青(魯),新邵、江永(湘),封開(粵),德保(桂),筠連、松潘(川),寧蒗(滇)。由境內的兩條河流的名稱合并的城市有江西的章貢(章貢區(qū)境內河流有章江、貢江,交匯合流為贛江)、宜黃(因縣址設于宜水、黃水匯合處而得名),湖南的蒸湘(湘水流經衡陽北,與蒸水匯合,蒸水河貫穿蒸湘區(qū)全境,“蒸湘”由此而得名)、汨羅(因境內有汨水、羅水會合,其下游名汨羅江,因以名市),四川的滎經(滎水出大相公嶺,流經城北;經水經瓦屋山,流經城南),云南的漾濞(名稱來自漾濞江,其匯漾水濞水而名)。廣州市轄區(qū)番禺得名說法甚多,但主要是“二山”說:番禺縣東南有一山,名番山,山上多木棉;其北有一山,名禺山,山上多松柏。番禺即二山合名。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是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四川省的自貢市,取自流井和貢井第一字合稱而得名。甘肅省的天??h,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有的城市由不同類的兩個事物的名稱合并而得名,如河北省的雙灤區(qū),因境內有雙塔山、灤河水而得名。山東省的淄博市,“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礦開發(fā)于二十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湖北的黃陂系合黃城與武湖而得名。湖南省的天元縣因境內有天臺山、園藝場,取“園”之諧音“元”,合名為天元。海南省的澄邁縣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陜西省的商洛市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西藏的堆龍德慶縣是由堆龍、德慶兩個地名合成,其中德慶是行政區(qū)劃名,堆龍是河名。
具有復合地名的城市至少有38個。
3 其它
還有199個城市無法歸結到上述各類中,其中有些城市的名稱是何意,筆者尚不知道。這些有待以后完善了。
最后我們作一個歸納:現(xiàn)代中國城市以自然物命名居多,占34.5%,其中又以山水類地理自然物為主。其次是以人們對地方的贊美和祝愿來命名,占20.4%。第三就是以方位來命名,占15.2%。前三類已經占到總數(shù)的70.1%。其后是以建筑物命名,占12.8%。再后就是以行政區(qū)劃命名,占9.6%。若以城市名尾字來計,居前10位的是“山”(160),“城”(137),“陽”(115),“縣”(111),“州”(107),“江”(87),“安”(82),“河”(60),“南”(54),“寧”(53),這10類共有886個城市,占27.3%。此外還有“川”(45),“平”(42),“東”(38),“水”(37),“湖”(33),“源”(32),“溪”(31),“西”(31)。
注:本文資料基本上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以“百度百科”及各政府網(wǎng)站為主,恕不一一列出。
楊文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