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聲音
- 來源:中國電視?動畫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訪談,雜志,諷刺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5-04-18 08:20
陳廖宇,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黑匣子動畫創(chuàng)始人
其實我并沒有給《中國電視·動畫》雜志寫過幾篇文章。雜志執(zhí)行主編王小魯多次約我寫文章,但我最后都說還是訪談吧,不是我“架子大”,而是我知道自己動起筆來又懶又拖又慢,生怕耽誤雜志的出版。到今天,我仍不敢肯定這本雜志名字的斷句念法,按字面應該是“中國電視動畫”,但我理解為“中國電視+動畫”,因為我?guī)状螒劦亩际侵袊鴦赢嬰娪啊?/p>
說實話,中國大部分的行業(yè)雜志都是沒人看的擺設,行外的人看不懂,行內的人看不上。而事實上,這類雜志確實也多以“官樣文章”為主,因為它們基本都有一個官方主管單位,自然文章尺度有限。所以,當王小魯主編第一次約我聊中國動畫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把那次聊天當做將會出現(xiàn)在雜志上的一次正式訪談,而是像朋友間一次盡興的談心。這些年來,凡是和各種記者、主編聊動畫問題時,多是關于一些產業(yè)、市場、定位、故事、技術技巧等方面的問題,正如大家在各種動漫論壇或峰會上聽到的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一樣,毫無新意。
而第一次見面那天,王小魯主編拋出的話題竟然是關于中國動畫的哲學思考的問題。我當時首先半開玩笑地否定了他的話題,我說:“中國動畫哪有什么到達哲學思考這個高度的問題可談???就算中國動畫有這個高度,我也沒這個能力談啊?!钡沁@個話題令我對初次見面的王小魯主編以及《中國電視·動畫》另眼相看,因為終于有人從超出動畫之外的文化高度和角度來審視中國動畫了。這種看似“務虛”的思考正是過于務實的中國動畫所最為缺少的,也是中國動畫始終徘徊在一個低緯度上發(fā)展的原因之一。最悲哀的是所謂主流動畫圈內大部分人甚至鄙視這種探討和思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其實,這種拋棄思考高度的所謂“務實”也是中國整個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現(xiàn)狀,所以這個話題讓我感到這份官方背景的行業(yè)雜志的主編們有著非常開放的觀念與思考問題的高度。
于是,那天下午我和小魯主編一口氣聊了兩三個小時,口無遮攔的我完全把這當成了個人間的交流。所以,當我之后看到那次談話幾乎完整地呈現(xiàn)在雜志上時,稍稍有點驚奇。我驚奇的不是我的談話有多大尺度或多有價值得到重視,而是這本雜志真的愿意拿出這么大的篇幅來認真探討行業(yè)內很多人并不急切關心的話題。我不記得任何一本也許銷量更大的本行業(yè)雜志有過類似深入的探討,驚喜的是,主編們把一份本來最有可能辦成“官樣文章”的雜志導向了更有價值的學術思考,這在不僅缺乏“哲學思考”高度、甚至連基本的學術高度都稀缺的中國動畫界,實謂難得。由此,我改變了對這份動畫行業(yè)雜志的看法。后來發(fā)現(xiàn),這份雜志每期都會有比較有深度和質量的話題,比起行業(yè)里部分只會以轉載二手資料為主的雜志,隱隱欣賞有這么一群人在努力做一份嚴肅而有深度的專業(yè)雜志,內心里更希望這份雜志能沿著這種思路一直走下去,被更多的人看到。
后來,《中國電視·動畫》陸續(xù)向我約過幾次稿,甚至談到過讓我開辟一個專欄。由于對自己按時寫稿的時間沒有把握,我不敢答應下來,但遇到合適的話題,有時間的條件下我還是非常愿意為這份雜志寫稿的,記得期間寫過一篇《被誤解的動畫》。再后來,印象中似乎聽到過這本雜志難以為繼的消息,至于原因為何,未曾得知,于是便真以為它已不復存在了。諷刺的是,第一次看到這本雜志的追求,我是驚奇的;但當我聽到它難以為繼的消息時,反而不驚奇,因為對“想認認真真做點事太難了”的現(xiàn)狀好像已經習慣了,它居然曾經存在過,這就已屬不易了。
另外,我心中也在思考一個問題:一份對行業(yè)有價值的雜志為什么反而會走不下去呢?甚至行業(yè)中又有多少人曾經認真翻看過其中的文章呢?寄給我的《中國電視·動畫》雜志都放在公司的會議室書架上,但說實話,我不記得公司中有任何人翻看過這份雜志,它的吸引力遠遠不及那些講實用專業(yè)技能或二手資料的雜志。到底是大家對官方面目的行業(yè)雜志先入為主地不抱希望,還是根本不關心那些“務虛”的探討和思考?或者是這份雜志雖然具備了初步的內容質量,卻沒有找到讓需要的人看到它的最合適方式?或者根本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蛟S,思考注定是沒有聲音的,特別在這個嘈雜的時代,甚至連我的這些發(fā)問都是多余的。
有趣的是,去年夏末,雜志記者陳葉子向我約稿,讓我談談對暑期檔國產動畫電影的看法,我才知道這份雜志并沒有“逝去”。大概我聽到的是錯誤信息或者雜志又遇到了轉機,頗為之欣慰,于是又有了一篇萬言訪談。但沒想到的是,上個月我再次接到了陳葉子記者打來的約稿電話,但竟然是讓我寫一篇將登在這份雜志最后一期上的紀念性文章——該來的還是來了,不該走的還是走了。
文/陳廖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