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散式教學的應用探究
- 來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雜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高中歷史,發(fā)散式教學,應用策略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7-14 15:25
郭輝
(廣東省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惠州516000)
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和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衍生出不少與眾不同、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發(fā)散式教學即為其中之一。高中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教學有著顯著的差異,高中歷史學科比較注重知識的發(fā)散性學習和體系的延伸,這為發(fā)散式教學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基于此,文章通過探究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發(fā)散式教學,提出了一些適當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發(fā)散式教學;應用策略
發(fā)散式教學已廣泛運用至多個階段的多科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學同樣適用,且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發(fā)散式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發(fā)散式教學,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學習態(tài)度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
一、營造良好的歷史情境,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
高中歷史是一門以時間為主線的課程,主要講述已經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和存在的歷史人物,內容較為特殊,學生無法親眼所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日常教學中應用發(fā)散式教學,教師應當有機結合情境教學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還原或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發(fā)散思維。同時,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歷史事件的過程中,結合情境使學生深入分析相應的知識點,使他們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綜合思考歷史事件,最終使他們的思維得到有效發(fā)散。
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學為例,本課從洋務運動前夕到戊戌變法失敗,時間跨度較長,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包含多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本史實,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各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與原因。教師先播放《林則徐會見魏源》的視頻,利用視頻導入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續(xù)教學做鋪墊。并挑選兩名學生分別扮演林則徐和魏源,借助角色扮演還原歷史情境,全班學生一起探究:他們看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主張?設問: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否全面和清楚?學生回答:不全面、不清楚,原因是沒有看清當時的世界背景。通過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探究活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深刻理解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形成個人認知,并與同學分享和交流成果,知道其先進思想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要想改善發(fā)散式教學的有效性與實效性,離不開問題教學法的輔助。問題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活他們的思維,使其積極思考和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為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應用發(fā)散式教學時,需要緊密結合問題教學法,根據教學目標、大綱要求以及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征、身心特點等,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并突出啟發(fā)性、開放性和層次性。在問題的引領下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討論或辯論使其真正體驗到當時的歷史發(fā)展氛圍,將自己置身于歷史事件中,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
例如《太平天國運動》的學習,此課上接《鴉片戰(zhàn)爭》,被稱為“鴉片戰(zhàn)爭的回聲”,也是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的先聲,在該單元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近代歷史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不同人物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包括胡繩、蔣介石、馬克思和馮友蘭等,提問:為什么對于同一歷史事件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評價?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感受和思考。過渡提問: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之前,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是怎樣的?調動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背景的欲望,出示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資料,使其經過思考總結原因:自然災害嚴重,民不聊生。接著,教師設計問題:面對這樣的狀況清政府是怎么做的?課件中出示當時中國人民貧困生活的圖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提問:當時的農民會怎樣?這樣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實現發(fā)散式教學。
三、合理利用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精神
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在運用發(fā)散式教學方法時,不僅需要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與探究問題,還應鼓勵他們敢于提出個人看法和表述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使其學會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精神。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精神,組織他們深入探討某一問題或知識點。對于學生提出的見解要給予肯定,如有不足的應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完善,幫助他們透徹地理解歷史知識,使其樹立學習自信,并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如在講解《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學生需要識記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廢丞相,權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及其發(fā)展,知道內閣制與宰相制之間的區(qū)別,掌握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了解軍機處的地位與作用,掌握它對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的影響。教師應當組織學生聯系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結合明清的社會背景引導他們分析明初廢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通過討論和交流,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之間的異同點,培養(yǎng)其比較和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相關史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歷程和意義,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觀點,以便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整體認知,再通過細致分析大膽表達個人看法,做一個有民主意識的現代公民。
四、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內容,教師應結合時代特色與新課標的要求積極應用發(fā)散式教學,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自由思考,為他們提供充裕的學習與探究空間,努力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參考文獻:
?。?]繆建明.發(fā)散式教學,培養(yǎng)歷史學習能力[J].內蒙古教育, 2018(02).
?。?]葉尤良.應用發(fā)散式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J]. 考試周刊,2017(85).
?。?]鄧婷.高中歷史教學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