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記憶:80年代的市井茶香
- 來源:環(huán)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成都,記憶,80年代,市井茶香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1-04-11 15:13
新二村的茶館是成都最普通的茶館,就是在成都各個小區(qū)和小街上都有的那種。一間臨街的房間,里面擺上6~9張方桌,每張方桌配上4把竹椅,就成茶館了。最便宜的茶是一元一碗的三花(三級花茶),最貴的也就是3元一碗的毛峰。泡茶的碗是蓋碗,粗糙的土陶。摻茶的器具一般是銅壺,茶館伙計摻茶的動作很隨便。
楊黎經(jīng)常和他的幾個中學同學在茶館下棋。其中一個叫王鏡,是他們當中圍棋水平最高的。有一段時間,王鏡成天泡在茶館里下賭棋,但似乎并未操練到能夠以下賭棋為生的境界,這并不是他技不如人,而是他太老實,不會偽裝。就算你是圍棋高手,但如果太老實,按自己的真實水平下棋,在茶館下賭棋也難以為生。因為一旦人們知道你的棋藝出眾,就根本不再跟你下棋了,你空有一身棋藝,卻無展現(xiàn)的機會。所以,一般以下賭棋為生的人,都要將自己的真實水平巧妙地隱藏起來,還要做點假象給人看。
曾經(jīng)有一個高手,棋力至少在專業(yè)二、三段以上,每跟人下棋,不論對方比他弱多少,他總是只贏對方一目半目,讓人感覺他每盤棋都贏得很艱難,是僥幸險勝。這樣,輸棋的人不僅有面子,也覺得自己的水平跟對手相差無幾,甚至根本不比對手差,只要專心一點,仔細一點,再下一盤肯定就能贏。于是,每天都有人到茶館來,和這位隱藏的高手下一盤,再下一盤。當然,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輸。輸也輸?shù)貌欢?,就是一目半子。這樣,這位高手始終都不會缺少贏錢的機會。更有意思的是,這位高手在下棋的時候還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就是喜歡在走出一步棋之后,就會下意識地搖一搖頭,嘆一下氣,好像在后悔自己走了一著壞棋。就是這個習慣性的動作,不知蒙騙了多少人。
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某一年,一個日本業(yè)余圍棋代表團來到成都,殺遍成都棋界無敵手,連當時的成都專業(yè)棋手都被這些日本老頭、老太太砍殺得片甲不留。這位混跡于茶館的無名高手終于沉不住氣了,在一片“蜀中無人”的疑問聲中挺身而出,以出人意料的戰(zhàn)績一夜成名,為成都人民乃至中國人民爭了光。但是,做了一回英雄,生計卻成了問題。你想想,他成名后走進茶館,還有誰敢和他下賭棋呢?好在有個企業(yè)家,成都卷煙廠的老總,也是個圍棋愛好者,聽說情況后,就將他招進自己的工廠做了一名工會干部。這件事一度在棋迷中傳為佳話。
1992年夏天,正式定居成都。楊黎、藍馬、吉木狼格、尚仲敏和我一起辦了一個廣告公司。我們也經(jīng)常坐茶館。但這時候坐茶館主要就不是談詩了,而是談廣告創(chuàng)意。在茶館談業(yè)務本來就是成都商界的一個傳統(tǒng),因此,盡管我們有比較舒適度的固定辦公地點,但還是喜歡去茶館跟客戶見面。這除了是生活習慣,同時也可能是茶館更容易給人“平等”的感覺。也就是說,不管你是甲方還是乙方,一人擺一碗茶在桌子上,談起話來,誰也別想居高臨下。當然,話雖這么說,言談當中,甲方的底氣還是明顯表現(xiàn)得要足一些。
到現(xiàn)在也是這樣,成都人喜歡泡在茶館里談生意、說事情、搞社交。比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有自己聘用的員工及寫字間,傳真、電腦等辦公器材也一應俱全,可你就是不喜歡像個老板一樣,端坐在那張大而無當?shù)膶懽峙_后面。你每天上午10點或11點過,開車去公司簽發(fā)幾個文件,交待手下人去辦一些需要處理的事情,然后就“轉臺”去了你常去的那個茶坊。你可以在那里或看報,或用手機或者電腦與部下或客戶聯(lián)絡。中午的時候,就在茶坊里叫一碗排骨面或紅燒牛肉面大快朵頤,然后躺在寬大舒適的藤沙發(fā)里睡個午覺。整個下午,要么約客戶見見面,在輕松隨意的環(huán)境下,談一些在辦公室不好談、談不了的事情;通過網(wǎng)絡聯(lián)絡客戶或查閱資料,好一點的茶坊一般都能提供這樣的通訊設施和網(wǎng)絡。沒業(yè)務談的時候,便約三五個朋友,一起打打牌,娛樂一下,讓在座的某個人把當天的晚飯錢贏起來,大家再一起去海吃一頓。
1994年到1996年,科華北路有一家叫明清茶樓的茶坊。那時我在這茶坊摟上的一家夜總會做事。我昔日寫詩的朋友李亞偉、馬松等人,由“莽漢詩人”搖身變成了書商,但其“莽漢”習氣依然,喜歡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只要一回到成都,必然聚集在明清茶樓,直接將這里當成了他們的起居室、會客廳、編輯部、棋牌之家、愛心小屋和伙食團。一些當年頗有知名度的暢銷書籍,就是在這家茶樓里策劃、約稿、編排出來的。在后來我的長篇小說《潘金蓮回憶錄》里面,就有章節(jié)將這個茶樓作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地;而我的另一個短篇,篇名直接就叫《明清茶樓》。
羊西線二環(huán)外的“圣淘沙”出現(xiàn),讓成都有了號稱“最高檔的茶坊”。很多年過去了,我也是只聞其名,卻沒有機會去消費過,因為知道太貴,不是我這樣的收入者所能承受的。我甚至還不太服氣,它憑什么就那么貴?直到2001年,南京的朋友韓東來成都,他的一個老朋友也從美國回蓉省親,請韓東在“圣淘沙”喝茶,我也被邀去作陪,才得以見識這個“成都茶坊老大”的真面目。
那天到了“圣淘沙”門口,便有高大、端莊、殷情的門童為我開了車門。從大廳乘電梯到三樓,再從三樓到303包房,一路都受到服務小姐熱情、友好、老熟人似地接待。經(jīng)受一番如此的服務,我當然明白了“圣淘沙”的價格為何不菲了。這樣的服務在當時成都的茶坊的確是少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