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 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 來源:環(huán)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利比亞,國家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1-04-11 15:06
利比亞全國有90%以上地區(qū)為沙漠,因此被稱為“沙漠王國”。如果用“地廣人稀、資源富饒”來形容這個國家應該是非常貼切的:利比亞面積17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4個伊拉克,而人口只有600多萬--約等于北京三環(huán)內居住的人口,且90%的人口都聚集在沿海的幾個城市;這里富藏石油和深層淡水,石油儲量位居非洲第一,地下水資源是國民的主要水源。
在歷史上,利比亞曾受到希臘和羅馬帝國統(tǒng)治,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大萊波蒂斯古城與塞卜拉泰古城早在羅馬帝國時期便是地中海沿岸舉足輕重的城市,目前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市內遍布由石灰?guī)r建成的高塔、凱旋門、廟宇、劇場和浴場,保存完好。
星期五全國放假,商店不開門
沙漠中的房屋沒有屋頂
盡管利比亞被稱作“沙漠之國”,但如果不身臨其境,則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里竟然滿眼蔥綠:一排排高大的椰棗樹;一道道不知名的灌木綠籬;一片片橄欖樹;以及街頭海邊的綠地……全都青翠欲滴,映襯得紅白花朵格外嬌艷。這個沙漠國家雖缺少天然植被,但大街小巷卻一年四季都綠意盎然。
另一個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利比亞雖然是非洲國家,但白人比黑人要多很多,大部分人看上去就和歐洲人一樣。在利比亞,如果在街上看到漂亮女子,尤其是陌生男女邂逅的時侯,男人必須自覺回避,千萬不可一直盯著對方看。而在賓館或辦公樓等公共場所,還需要注意樓梯、門以及工作間,因為這些公共設施,男、女都是分開使用的。
利比亞是阿拉伯國家,全國97%的人口都信奉伊斯蘭教。因此,你每天都會聽到韻味十足的祈禱聲,每天5次,從不間斷。每個星期五,是這里的人們到清真寺里做大禮拜的日子,這一天全國都要放假,商店也不開門。在利比亞,酒和含有酒精的飲料都是絕對禁止的,并制定有嚴厲的法律條文。
和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一樣,利比亞隨處可見清真寺,幾乎遍布每個社區(qū),而且都是裝修最好最有特色的建筑,散發(fā)著濃厚的伊斯蘭風情。此外,利比亞的住宅布局也很有特點,由于地廣人稀,這里基本上都是獨門獨院,很注重私密性。根據利比亞穆斯林的宗教特點,女人們是不能隨便外出的,而且有客人來訪的時候,女眷們也都要回避,所以他們的住宅中至少設有兩個客廳、多個衛(wèi)生間。進門的客廳用于接待訪客,配有專門的衛(wèi)生間,并且經過精心的設計,絕對看不到家眷的臥室。此外,住宅的窗戶都比較小,外面設有百葉窗,除防曬之外,也可以更好地保護隱私。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比亞,內衣褲不能晾在外人看到的地方,一方面出于對自己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表示對別人的尊重。
沙漠中的住宅則更加有趣--沒有屋頂,只有四堵厚厚的泥墻,圍成一個正方形。其中一面墻上有一個又矮又小的門,整個屋子沒有也不需要窗戶,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家徒四壁”。筆者帶著疑惑詢問屋主:“屋子沒有屋頂下雨怎么辦?”屋主哈哈大笑,說這里已經十多年都沒下過雨了。屋主還介紹說,沙漠中建筑材料十分缺乏,既然不會下雨,大家直接把屋頂省掉了。其實,這樣的無頂房還有許多好處:白天沙漠中的太陽比火還燙,如果是有屋頂的屋子,就像被悶在罐子里烤,熱得透不過氣來;到了晚上,氣溫劇烈下降,但有屋頂的房子,直到半夜依然熱烘烘的像個蒸鍋,根本無法入睡。
世界上最另類的國旗
裹著羊毛毯避暑
利比亞人的人偏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勝利的顏色,也是革命的象征。無論走在利比亞的港口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小鎮(zhèn),綠色都隨處可見:綠色紙幣、綠色標語、綠色建筑,甚至連人都是“綠色”的--許多學校的校服就是綠色;軍隊的姑娘們身著綠色軍裝,號稱“綠色娘子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利比亞國旗,就是一個綠色的長方形,沒有任何圖案。這也是世界上唯一個單色無圖案的國旗。
用毛毯抵御嚴寒是常識,但你聽說過裹著毛毯御熱嗎?
在利比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qū),裹著毛毯御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夏天,沙漠的地表溫度高達60℃,即使在綠洲的背蔭處也有50℃,實際上,這樣的高溫下卻不會出現汗流浹背的現象。原來,汗從毛孔冒出來后立即就被高溫化成了蒸汽,不會形成汗珠,所以人的身上都有一層薄薄的白霜,那是汗珠蒸發(fā)后留下的鹽份結晶,仿佛擦了爽身粉一般。所以說,這里不僅有天上的太陽,還有地上散發(fā)的熱氣,仿佛要將人烤焦。因此,這里的人是絕對不能赤膊的,唯有裹上厚厚的毛毯,把身體和熱浪隔開,才得有一絲涼快。利比亞的居民,全都有一件讀音為“不難看”(baraga)的布袍。這布袍3米多長,一米多寬,由羊毛織成,又厚又重。對當地居民而言,“不難看”是一刻也離不了的必須品,它不僅是抗熱的“寶衣”,夜晚也能抵御寒冷;當沙漠里狂風驟起、沙塵滿天時,它又成了臨時的“避難所”。
冬季,利比亞人的衣著讓人感到非常不解,無論男女上身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腳上卻只穿著涼鞋甚至赤腳,都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冷還是熱。
世界上最另類的國旗
裹著羊毛毯避暑
的黎波里是利比亞的首都和最大港口,位于利比亞的西北部、地中海南岸,這座城市一直被認為是地中海沿岸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有“白色地中海新娘”的美譽。的黎波里于公元前11世紀由腓尼基人創(chuàng)建,自古以來就是貿易中心和戰(zhàn)略要地,曾被羅馬人占領達600年之久。
一進城,蔚藍色的地中海立即出現在筆者面前,一股咸腥的海風撲面而來。海岸邊上的一排排椰棗樹迎風搖曳,樹下是白色的小房子,一座連著一座。的黎波里由新城和舊城組成,舊城沿港灣及海岸伸展,被稱為“紅堡”。這里的街道狹窄,住宅大多墻高院深,眾多清真寺點綴其中,一派阿拉伯古城風貌。新城大多都是獨立以后逐步修建成的,這里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寬闊筆直,兩旁棕櫚成蔭,并且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漂亮的街心花園。
的黎波里以西100公里的海岸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塞卜拉泰。據介紹,塞卜拉泰古城是世界上眾多羅馬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建于2000多年前,規(guī)?;趾?、結構嚴謹,無疑是利比亞古羅馬時代完整的縮影。整座城池無論地面還是城墻,全部用大石塊筑成,加上大量高聳的巨大圓形石柱,完全是座名副其實的石頭城。這里大到聳立的列柱,小到散落在野草中的碎石、殘損的雕像,都是珍貴的文物。
城中的建筑既自成一體又相互連接,布局精巧,諸如大浴室、大賽馬場、大廣場、大布道廳、大市場、大劇場……古城中最讓世人驚嘆的建筑應屬大劇院。劇場臨海而建,寬闊的舞臺背靠地中海,有3層樓的后臺,粉紅色大理石柱支撐著平臺;劇場舞臺正面的大理石石基上,還有以舞者、人物、神話為題材的浮雕。毫不夸張地說,論巍峨與壯觀,許多現代劇院都難以與之相比。如今,劇場里半圓形的樂池完好,只是少了樂隊和音樂,偌大的看臺一圈又一圈,默默地與大海對視廝守。想當年,這座能容納數幾千人的劇院該是何等的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