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百年孤獨》的藝術特點
- 來源:學術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架構,精神,藝術特點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9-15 15:44
盤繼培
?。ㄖ袊r業(yè)銀行湖南永州市分行 永州 425000)
摘 要:《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本文主要從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藝術、架構藝術和精神世界四個維度,探討《百年孤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百年孤獨》;語言;敘事;架構;精神;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I77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832-9317(2022)02-0076-04
本文鏈接:https://www.oc-press.com/HA-02-076.html
最近,集中時間重新拜讀了加西亞·馬爾克斯著的《百年孤獨》(范曄譯,南海出版公司,2017)。筆者結合自己的閱讀,從《百年孤獨》的語言風格、敘事藝術、架構藝術和精神世界四個維度談談學習體會。
一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 1967 年出版,1982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且是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制。小說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數(shù)十年內戰(zhàn)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訴;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與各種事實、生活現(xiàn)象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文藝作品的目的是富于表情地、充分地和明確地描寫事實后面所蘊藏的社會生活的意義。文藝作品必須運用明確的語言和精選的字眼”。
第一個特點是:簡約平實,深入淺出。許多拉美文學評論家認為,《百年孤獨》的敘述語言仿佛出自一個八歲孩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同時對自己寫作語言認為:“必須像我外祖母講故事那樣地講述”。小說描寫探險隊的冒險旅行:“遠征隊的人們被最古老的回憶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的靴子陷進霧氣騰騰的油窯,砍刀斬碎猩紅的百合與金黃的蠑螈。整整一個星期,他們幾乎沒有說話,只借著某些昆蟲發(fā)出的微弱光亮,像夢游人一般穿過陰滲的世界,肺葉間滿溢令人窒息的鮮血味道。”這段描述用講故事的語言娓娓道來,不做作不矯揉不晦澀,把冒險隊經歷的惡劣環(huán)境,冒險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二個特點是:多為長句式,較少有對話句式。小說以第三人視角描寫環(huán)境、刻畫人物、展開情節(jié),對事實客觀描述,更直白,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吉卜賽人第一次來到馬孔多帶來“磁石”,到村邊扎下帳篷,擊鼓鳴笛,在喧鬧歡騰中介紹最近的發(fā)明…… 他(梅爾基亞德斯)拖著兩塊金屬錠走家串戶,引發(fā)的景象使所有人目瞪口呆,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跌落……長句式本來是外國小說的語言特點,從全篇看,較少對話句式是本小說鮮明的語言特點。從長句式看,不臃腫不啰唆,相反能夠表達豐厚的內涵?!都游鱽?middot;馬爾克斯訪談錄》中,馬爾克斯回答了不常用對話的問題,他說“因為西班牙語的對話總顯得虛假做作。我一直認為,西班牙語的口頭對話和書面對話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西班牙語對話是優(yōu)美生動的,但寫進小說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很少寫口語。”讀完這段訪談才恍然大悟,說明馬爾克斯對西班牙語有深入的研究。
第三個特點是:極度夸張的用筆。小說中描述阿爾卡蒂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當監(jiān)工,后來成為勞工領袖,組織三千多工人罷工,遭政府軍警鎮(zhèn)壓,只有他一人幸免。他目擊政府將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外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 節(jié)車廂,前、中、后共用3 個車頭牽引。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xù)而清晰的尖叫聲。作者在書中用簡約平實的語言,極度夸張的用筆,把馬孔多人的社會生活,自然景象披上一層魔幻色彩,這種直觀的、簡略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后民族的自我意識,富有吸引力、表現(xiàn)力和語言張力。
二
敘事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之一,通過小說家對作品人物、事件和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概括的說明和介紹。小說在敘事方面也有鮮明特點。
首先,獨特的循環(huán)敘事。《百年孤獨》開篇寫道: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句話里包含了三個時間維度,即馬爾克斯站在“現(xiàn)在”這個時間點上,講述小說主人公從“將來”回顧 “過去”,打破了線性的時間順序,形成了一種時間表達上的“環(huán)形結構”。再比如第十章,馬爾克斯又寫出了一個和小說開頭結構一樣的句式:“多年以后,在臨終的床榻上,奧雷里亞諾第二將會回想起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后,他走進臥室去看自己的頭生子。” 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xiàn),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懸念,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小說中采用的重復手段也是很明顯的, 人物名字的相似就是重復的敘事藝術手法的表現(xiàn)。小說中布恩地亞家族每代人的姓名都是重復的, 一共出現(xiàn)了22 個奧雷里亞諾、5 個阿爾卡迪奧、3 個雷梅黛絲, 還有 2 個烏蘇拉,并且這些人物不僅名字重復, 連性格也很相似, 這也使得小說顯得更加戲劇性。
其次,獨特的逆向敘事。如寫烏爾蘇拉溯源血流情節(jié):“她(烏爾蘇拉)沿著血流溯源而上,穿過谷倉,經過秋海棠長廊……又穿過飯廳和一個個房間,徑直走到街上,先右拐再左拐到了土耳其人大街,忘記了自己還穿著烤面包的圍裙和家居脫鞋,來到廣場,走進一戶從未登過門的人家,推開臥室的門,險些被火藥燃燒的氣味嗆死,發(fā)現(xiàn)何塞·阿爾卡蒂奧趴在地上,身下壓著剛脫下來的靴子,這就看到了血流的源頭,而且不再從他右耳流出”。烏爾蘇拉溯源“血流情節(jié)”,按照通常的寫法,一般是寫何塞·阿爾卡蒂奧被槍斃后,血流經過廣場→土耳其人大街→秋海棠長廊→谷倉的順序寫,但作者沒有按常規(guī)去敘事而是逆向思維,用溯源的方式,這樣的敘事別具一格,同時在敘述中還加了烏爾蘇拉的服飾素描“忘記了自己還穿著烤面包的圍裙和家居脫鞋”。
第三,鮮明的象征手法。這里集中體現(xiàn)在小說第三章關于失眠癥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染上一種失眠癥,印第安人解釋,“失眠癥最可怕之處不在于讓人毫無倦意不能入睡,而是會不可逆轉地惡化到更嚴重的境地:遺忘……淪為沒有過往的白癡”。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應擠奶,可得牛奶,牛奶應煮沸后加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者意在提醒公眾牢記歷史。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運用——小說中印第安人傳說,東方神話以及《圣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小說的神秘氣氛。寫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諾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作為現(xiàn)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期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妲在長廊里繡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離地12 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顯然是對封建迷信的諷刺和嘲笑。小說中凝重的歷史內涵、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等等,作者進行了精心剪裁,富有新意的敘事,收到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
小說結構是小說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說各部分之間的內部組織構造和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馬爾克斯不愧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領軍人物。《百年孤獨》在架構上也有顯著的特點。
首先是循環(huán)往復的“魔環(huán)”結構。布恩地亞家族從第一代到第七代的輪回, 到最后跟馬孔多鎮(zhèn)一樣消失無形。小說從過去、現(xiàn)在、將來這三個時間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描述, 將人物命運循環(huán)往復, 構成一個圓圈。第一代的布恩地亞家族怕生出帶豬尾巴的嬰兒, 結果到第七代真的生出帶豬尾巴的孩子, 這剛好形成一個循環(huán)。小說一共有20 個章節(jié), 前10 個章節(jié)剛好和后 10 個章節(jié)遙相呼應, 剛好顯示布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循環(huán)。通過循環(huán)結構,充分反映了拉美社會的孤獨命運,喻示著拉美社會絕對不能在孤獨閉塞的道路上繼續(xù)下去。孤獨導致封閉,孤獨妨礙交流,作者寫馬孔多的封閉和孤獨是為了呼喚拉丁美洲的團結,希望拉丁美走出封閉和孤獨。
其次是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小說主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物的百年孤獨境況,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的孤獨:一是“被孤獨者”,主要有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梅梅。何塞·阿爾卡蒂奧最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還出現(xiàn)了要砸壞家里所有東西的傾向。家人只好把他囚禁在院子里的栗子樹下。從此,他孤獨地在樹下的棚子里被綁著,直到死去。二是“權力的孤獨” 最典型的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曾當過自由黨革命軍的總司令,一生發(fā)動過32 次反政府的武裝起義。他回憶起自己簡樸單純的童年幸福生活,決心結束“狗屎不如”的戰(zhàn)爭。停戰(zhàn)后,為了不讓往事再來干擾自己的心情,他悄然獨處,聚精會神地投入小金魚工藝品的制作。三是“生性孤僻”。第三代中的阿爾卡迪奧是個“生性孤僻”的孩子,內戰(zhàn)打響后成為“馬孔多有史以來最殘酷的統(tǒng)治者”,后遭到保守黨行刑隊的槍決。在情節(jié)描述上是曲折變化的。第一部分寫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行為就插入了吉卜賽人兩次到馬孔多的情況。一次是帶來磁石;一次是帶來望遠鏡。
第三是令人思考的懸念。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寫的生活中人,一類是虛寫的鬼魂。實寫的人物以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為主,作者著意通過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劇,來反映拉美社會的歷史演變過程。虛寫的鬼魂與實寫的生活中人相互交織,情節(jié)引人入勝。如小說中幾次寫到被阿爾卡蒂奧殺死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的幽靈出現(xiàn)的情景。第二章作者寫道:“烏爾蘇拉好幾個夜晚都遇見那個孤鬼,有時見他在水缸邊堵傷口,有時見他在浴室洗脖子上的血,有時又見他站在院中。寫奧雷里亞諾第二當家以后,他家的牲畜竟然抑制不住地神奇地繁殖起來,這是因為他的情人佩特娜·柯特,她的愛情具有刺激動物繁殖的功能,能使他養(yǎng)的母馬一胎下三崽,母雞一天下兩次蛋,肉豬不停地長膘,幾只兔子一夜之間就在院子的地上繁殖了一層小兔子。作者描寫這些夸張魔幻的情節(jié),將讀者深深吸引,有時像真實的,有時又像虛構的,總之把現(xiàn)實披上一層濃濃的魔幻色彩,留白留懸念,讀者深入思考,同時小說《百年孤獨》不分章節(jié), 將二十個部分整合為一個整體, 相互關聯(lián), 每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 采用時間順序的敘述結構, 展現(xiàn)了一百年間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盛世興衰和馬孔多小鎮(zhèn)的興亡,這也是作者架構的一個特點和創(chuàng)新。總的講《百年孤獨》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經典書寫,把現(xiàn)實放到魔幻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客觀地、詳細地加以描寫。換句話就是給現(xiàn)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外衣,卻又始終不損害現(xiàn)實的本質。因此,現(xiàn)實是魔幻的基礎和根本,馬爾克斯使用這種藝術手法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達現(xiàn)實,而不是把魔幻當現(xiàn)實來表現(xiàn),魔幻只是手段,反映現(xiàn)實才是目的,透過魔幻的外衣可以看到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
四
前面從語言、敘事、架構三方面分析了小說的藝術特色,這是從純文本層面分析,下面透過這些文字的背后,深入分析其精神層面的內容,進一步探討其藝術特色。
第一,作品深深植根于時代與生活的泥土。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百年孤獨》描寫了從1830 年至 19 世紀末的70 年間的社會場景,其間,哥倫比亞爆發(fā)過幾十次內戰(zhàn),使數(shù)十萬人喪生。小說所描述的人物事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xiàn)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創(chuàng)作《百年孤獨》,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馬爾克斯認為“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又說:“如果一個想法經不起多年的丟棄,我是絕不會有興趣的。而如果這種想法確實經得起考驗,就像我寫《百年孤獨》想了十五年,寫《家長的沒落》想了十六年,寫《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想了三十年一樣,那么,到時候就會瓜熟蒂落,我就寫出來了。”從這段訪談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百年度孤獨》是經過深思熟慮,有著扎實的生活積淀。
第二,借一個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反映整個拉美世界的風云。小說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xiàn)實與虛幻,展現(xiàn)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 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作品主題,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zhèn),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第三,以筆墨服務民族和世界,不負作家使命。馬爾克斯(1927 年3 月6 日- 2014 年4 月17 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 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 年)。當過記者的馬爾克斯認為新聞工作者:“使我有效地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新聞工作教會我如何把故事寫得有血有肉。讓俏姑娘雷梅苔絲裹著床單(白色的床單)飛上天空,或者給尼卡諾爾·雷依納神父喝一杯巧克力,就能使他騰離地面十厘米,這些,都是新聞記者的描寫手法或報道方式,是很有用的。”“孤獨”思想一直貫穿于馬爾克斯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癥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xiàn)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fā)感到孤獨。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xiàn)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參考文獻
[1] 高爾基. 和青年作家談語言[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 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范曄譯[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