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活化”語文教學——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 來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雜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語文,教學,教育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7-07 10:20
百年前,著名教育家杜威訪華,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帶到中國,其中“教育即生活”更是掀起一陣熱潮。而陶行知先生結合當時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將其“翻了半個筋斗”,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對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社會處處是生活,生活處處是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這一理論引領了當時的教育改革風潮,并歷久彌新。哪怕到了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仍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一、“生活教育”啟示我們,要從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資源
陶行知先生在《小先生與民眾教育》中提出:便是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陶行知先生是從20 世紀30 年代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呼吁教育要面向民眾,但放在我們今天,這番話有新的啟示意義?!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意味著語文課程和生活是難舍難分、緊密相連的。我們要將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資源,用真實、鮮活、生動、多彩的教育資源豐富我們的語文教學,啟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之光”,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經典選篇的思想內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xiàn)代意義?;谶@一考量,在《庖丁解?!返慕虒W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微寫作任務:
在《莊子·養(yǎng)生主》開頭中有這樣一段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庖丁解?!返墓适陆o現(xiàn)代人的生活以啟示。在當下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滿了各種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請你結合課文內容和上述文段,說說《庖丁解?!房梢越o當下高中生哪些啟示。
這樣的寫作任務將諸子優(yōu)秀的哲理思想和今天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思考、寫作、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真切感受這種穿越歷史仍舊熠熠生輝的真知灼見。
二、“生活教育”啟示我們,要用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
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中提出: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養(yǎng)似的,也就能一天進步似一天。換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畹慕逃鋵嵕褪?ldquo;貼近生活”的教學,是教學做的統(tǒng)一,避免“魚在岸上,鳥在籠中”的困境。在比較初始的教學階段,教學做的統(tǒng)一可以理解成是真做真學;但隨著學習內容越來越復雜,有些學習內容必然超越學生可以實踐的范疇,如此一來做還做嗎?其實做并不一定是真做,而是結合生活經驗的體驗和理解,不能體驗的,可以嘗試借助經驗去理解。在一次高中語文模擬測試中,遇到一篇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文學性文本閱讀。這是一篇小說,借助人物對話推進劇情,并交織著對大雪天氣的描寫,情節(jié)明中有暗,展現(xiàn)了一對中年夫婦互相埋怨、互相猜疑的生活狀態(tài)。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說,卻不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性文本閱讀。為何?因為學生調動不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這種生活狀態(tài)。而我們在教學中接觸的更多文本,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既能夠廣于學生的生活,又不至于無法體驗或理解,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學生合適的方式,去體驗,去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生活教育”啟示我們,要用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文活動開展語文教學。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整本書閱讀《鄉(xiāng)土中國》是一本充滿思辨的學術著作。而我們對這本書的學習,除了要梳理內容,掌握梳理知識體系的能力以外,更有價值的是“學以致用”——結合自己的生活觀察和體會,思考社會轉型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交織和轉換,鄉(xiāng)村與城市的碰撞和融合,從而選取一個角度,開展調查訪問,嘗試調查報告的寫作,把最初的閱讀轉化成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和理解。
三、“生活教育”啟示我們,要做一個永不停步的學習者、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在《以科學之方,新教育之事》中論及教育者:惟有以科學之方,新教育之事,庶幾可耳!參酌古今,辨析毫芒,躬驗體察,條理秩然,終身以之,勤劬專一,斯真教育之人矣。生活即教育,這就意味著教育是不斷往前發(fā)展的“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論及學,提到“做”是學的中心,而真正的做是 “在勞力上勞心”。在勞力上勞心,不只是對學的要求,也是對教的要求,或者換言之,教本質也是學,也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實踐。愿意付出的教師很多,但付出的只是勞力,做得再苦再累,收效也不大。我們需在勞力上勞心,也就是需要不斷學習,在自己的專業(yè)成長上不斷向前,才能讓付出有意義,有成效。
開始接觸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筆者在大學作為師范生學習的階段。到了今天,這仍然是對筆者影響最大的教育理論。從教育為了什么到教什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伴隨筆者的職業(yè)生涯走過一年又一年,解決了筆者實際工作中的許多困惑。成長之路漫漫,筆者時刻謹記陶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不停步,勇向前,做個真的人,教人求真;做個活的人,教活別人。
參考文獻:
[1]胡曉風.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朱永新.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 生活教育,2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