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最佳實踐:小企業(yè)如何學習先進?
- 來源:孕嬰童微報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企業(yè),后臺,管理制度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3-16 21:33
前幾天,有同學在后臺留言說,他們企業(yè)學習華為的管理制度,實行嚴苛考核,末位淘汰。本想激發(fā)員工的狼性,沒想到事與愿違,公司內部亂哄哄不說,還有骨干員工想離職,問我怎么辦?
其實,類似問題,不但會發(fā)生在這位同學身上,也是很多小企業(yè)學習先進會遇到的問題。那為什么會這樣?小企業(yè)到底應該如何學習先進?今天,我們就一起討論下這個問題。
沒有人需要1:1的地圖
學習先進,不能亦步亦趨,完全照著先進企業(yè)的做法去做。很多企業(yè)學習別人,他想要的是,先進公司詳細的操作手冊、流程規(guī)范、獎勵方案、員工手冊,等等。也就是按著先進企業(yè)走過的腳印,再走一遍。結果呢?越走越亂,邯鄲學步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好比地圖,地圖當然越精確越好。什么地圖最精確?1:1比例的地圖。但沒有人需要1:1的地圖。因為1:1的地圖,不就是腳下的路嗎,還要地圖干嘛。
學習先進也是一樣,行業(yè)不同,規(guī)模不同,千萬不要完全照著先進企業(yè)的做法去做。
不要相信所謂最佳實踐
我們在學習先進的時候,很容易過度解讀先進企業(yè)。什么意思?因為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足夠先進,所以我們會把他們的一切制度往優(yōu)秀上去論證。就比如,一些先進企業(yè)里,明明是用了幾周的權宜之計的管理制度,不明真相的我們也會認為這些都是優(yōu)秀的制度。然后把它們總結為最佳實踐,跟著學習。這就是對先進企業(yè)的過度解讀。這樣學,很容易出問題,會把自己的企業(yè)學亂。
10多年前,作為一名微軟員工,我有時會被邀請去分享微軟開發(fā)軟件的經(jīng)驗。那時谷歌、蘋果還沒起來。我分享完后,掌聲特別熱烈,紛紛表示醍醐灌頂。說微軟這么強大,原來是這樣開發(fā)軟件啊。當時甚至有人問:你們微軟的員工都用什么牌子的牙膏?我愣愣地回答:我不知道別人用什么牌子,反正我自己用的是黑人牙膏。這時,我從提問者的眼中看到恍然大悟的神情,好像在說,原來微軟員工用的是黑人牙膏啊!怪不得這么厲害!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真事兒。這很可笑,牙膏和成功,有因果關系?但他就覺得,微軟這么厲害,說什么都是對的。
所以,當一家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你覺得它做什么都是對的。每個員工的分享都醍醐灌頂,每種做法都值得細細品味。所以,千萬不要相信所謂最佳實踐。
阿里前資深副總裁鄧康明,也建議企業(yè)家不要相信所謂最佳實踐。他說,所有的最佳實踐,其實都是事后總結。當時產生這個最佳實踐的,那個細微的,血肉模糊的場景,是沒人能總結出來的。馬云聽了有人總結阿里成功的經(jīng)驗后說,我們當年,不是這么想的,但我們就做成功了,被你一說,聽上去還挺有道理的,是這么來的。所以,學習最佳實踐一定要退一步。去學習這個最佳實踐背后的邏輯,以及產生的場景。
哪有什么最佳實踐。所有的最佳實踐,都是事后總結。
到底該如何學習先進?
我建議你,要想學習,一定要把先進企業(yè)的做法進行提煉,了解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遇到了什么問題,才有這樣的做法。所有公司的制度都在變化。創(chuàng)業(yè)也好,管理公司也好,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遇到問題,然后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
解決方案又會帶來新的問題。這時,你再去尋找面對新問題的解決方案。就這樣不斷往前滾動,循環(huán)往復。就比如,文章剛開始那位同學,提到的他學習華為的末位淘汰。華為對管理崗位實行強制的末位淘汰,即使全優(yōu)秀也是硬性的,這樣才有新的血液循環(huán)。
那華為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制度?因為他要解決全體華為管理人員的意愿問題。一個人能創(chuàng)造多大的價值,它其實取決于兩個事情。一個是能力,另一個就是意愿,它們兩個是乘數(shù)關系。所以,想辦法激勵員工的意愿,不管是用獎勵也好,用壓力也好,對提高一個人創(chuàng)造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假設一個人的能力是7,意愿只有5,那么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35。一個人的能力是6,但是意愿有 9,那么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是54。但是如果,你把能力 7的那個人的意愿,從5提高到8,那么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從35提到了56??梢?,提高意愿有多么重要。于是,華為就通過末位淘汰,淘汰那些意愿可能只有5 的人,然后留下意愿比較高的人。
可進華為的人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意愿足夠高了。為什么還要硬性實行末位淘汰?這就要提到華為的以奮斗者為本。什么叫以奮斗者為本?首先把奮斗者給挑出來,然后在他們身后放只老虎,這只老虎會吃掉跑的最慢的那位奮斗者,所以,他們會拼命奔跑。這是以奮斗者為本的邏輯。
強制末位淘汰是什么?就是那只吃人的老虎。假設有10個很優(yōu)秀的人一起往前跑,他們本來能創(chuàng)造100的價值。但是,如果把這只老虎放到他們后面,就不一樣了。為了不被老虎吃掉,他們會更加拼命奔跑,最終,很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300的價值。這是以奮斗者為本。
這時,有些老板可能會說,如果激發(fā)員工意愿需要淘汰員工,那我們可能沒辦法學。
我們一個蘿卜一個坑,不能像華為那樣淘汰人的。
畢竟我們在市場上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都不容易。
如果再給壓力,威脅淘汰員工,員工肯定不干了。
所以,華為的這種做法是有前提的:要你的戰(zhàn)略足夠大,是一家非常賺錢,并非常樂意分錢的公司。
華為確實實行強制末位淘汰,但是同樣的,華為可以給應屆博士生200萬年薪,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股權不到1%。簡單地說,華為選擇了正確的戰(zhàn)略,讓華為可以賺很多錢;而華為又舍得把賺來的錢分給這些奮斗者。這是華為實行這樣制度的前提。沒有華為這個前提,就不要學習華為的末位淘汰制。
最后的話
所以說,很多先進企業(yè)的制度都是為了解決當時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所有公司的制度都在變化。遇到問題,找到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制造出新的問題,再找新的解決方案,如此循環(huán)反復。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學華為,如何學習先進呢就像看地圖一樣,盡量抽象,比例尺小一點。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先進企業(yè)的做法就是對的,把任何先進企業(yè)的做法都往優(yōu)秀上面去解讀。仔細思考下華為這些制度背后是在解決什么問題,你是否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如果有,對你來說有沒有更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如果還沒有遇到這些問題,那么就把這些問題列在問題清單上,等到將來有一天,你的企業(yè)也遇到了相關的問題,你就有據(jù)可查,打開清單一看,說, “哦,原來華為遇到這樣問題,是用這種辦法解決的”。所以,哪有什么最佳實踐,所有的最佳實踐都是事后總結。
哪有什么最優(yōu)路徑,還不都是遇到問題后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