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抵萬金
- 來源:藝術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家書,信,造紙術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11-01 17:11
了不起的家書
真正的家書是從何時開始流行的?據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記載,春秋時期送信的“書介”日益增多,其工作性質和今天的郵遞員差不多。而家書作為一種特定的書信文體,至漢魏時期趨于成熟,唐宋時期才得到普及。蔡襄的《與大姐帖》、黃庭堅的《報云夫帖》、劉燾的《與伯父書帖》都是名家手跡,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梁啟超家書更是婦孺皆知。在這些了不起的家書中,有一封很特別的信……
這是一封寫在簡牘上的信,出土于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睡虎地4 號墓,是一名叫“黑”的士兵寫給哥哥“京” 的家書。他告訴哥哥淮陽發(fā)生了叛亂,部隊正在攻打淮陽,希望母親能把夏天的衣服寄過來,如果老家的布料太貴,寄錢來也行。在信的結尾,他還不忘問候母親身體是否無恙。是不是跟你發(fā)消息向媽媽要衣服、要零花錢的情景一模一樣?可能你已經注意到,這封寫在簡牘上的信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家書之一。隨著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家書的載體才逐漸從簡牘、絲帛變?yōu)榧垙垺?/p>
寫信人憂思難眠
詩圣杜甫的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道出了千千萬萬戰(zhàn)場將士的心聲。岑參所寫的《逢入京使》同樣令人唏噓不已:“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戰(zhàn)場上他與同鄉(xiāng)相逢,竟來不及準備紙筆,只能托對方給家人捎去平安的消息。
張籍的《秋思》則多了幾分焦急:“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又是一年秋天,客居洛陽的詩人仍未歸鄉(xiāng),信中許多話來不及細說,捎信人臨走前他又忍不住拆開了信封。一個小小的動作流露出詩人的思鄉(xiāng)之切。
收信人滿心歡喜
寫信人憂思重重,收到家人平安的消息卻是件喜事。明朝詩人高啟的《客越夜得家書》寫得很妙:“一接家書意便歡,外封先已見平安。故鄉(xiāng)千里書難得,不敢燈前草草看。”信封上的平安二字著實讓他感到寬慰,拆開信后他還不忍心看得太快,可見家書對他之珍貴。
再讀一讀明朝詩人袁凱的《京師得家書》:“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信中 “十五行”沒有一行是寫家中瑣事,字字都寄托著家人期盼詩人盡早歸來的急切心情。詩人通過寫家人思念自己,轉而傳遞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今人翻閱一封封陳舊的家書,亦不難體會古人百轉千回的情思,正如錢鐘書所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