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偶記
- 來源:時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登山,名山,文化,樂趣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1-04-21 15:33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崩畎淄麖]山瀑布的千古絕句使我學生時代就神往廬山。我上廬山是取道九江,飽覽一路秀美自不必說,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廬山的云。站在山口,只見一團團的白云呼嘯飛馳而過,宛如一群群奔騰的白馬,令人驚駭。這時我才領悟到毛主席的“亂云飛渡仍從容和無限風光在險峰”詩句別樣意境。而登上望江亭憑欄遠眺:“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蜿蜒浩淼的萬里長江,浮云繚繞煞是壯觀,則心情釋放,寵辱皆忘。廬山出名,還因1959年的廬山會議。毛澤東因彭德懷的萬言書,將彭黃張周定為右傾反黨集團,罷了彭德懷的官。參觀廬山會議舊址,拜謁毛澤東廬山別墅,黨的那段歷史似乎清晰可見,想到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泵?,更理解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深邃道理。故而廬山憑添了政治名山的寓意。
泰山為五岳之尊,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泰山比鄰孔子家鄉(xiāng),孔圣人有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也許正因如此顯赫的聲名,千百年來先后有十二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毛主席曾引用大史學家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碧岢鰹槿嗣窭娑谰捅忍┥竭€重的名言。泰山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1981年和1988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曾兩度登泰山。他把改革開放的偉業(yè)比喻成登泰山,形象的說:征服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到達玉皇頂,再向新的高峰前進,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泰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山。三十年過去,改革開放一路走來,跨越大大小小的山峰,回眸望去不過是泥丸小丘,盡在眼底。如今再來拜讀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痹娋?,才得其真意。我曾三上泰山,十八盤那抬頭望不到邊的石階最吃勁,那是真攀登,站在玉皇頂放飛暢想,感慨無人會,登臨意。而要想在日觀峰看到噴薄的日出就靠運氣了。
民間傳:“五岳歸來不見山,黃山歸來不見岳?!秉S山在
眾山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
絕著稱。1979年,鄧小平75歲南巡到了黃山,要徒步登山。
警衛(wèi)擔心他年事已高準備了轎子,他執(zhí)意不肯坐。“這個山,我一定要上?!编囆∑綀猿终f。黃山山峰陡峭,“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變幻無窮,年輕人尚畏避三分。鄧小平一口氣登上了海拔1840米的光明頂,向世人證明了一位老革命家的豪邁氣魄。黃山最讓我流連的是排云亭。腳下緩緩翻涌的白云,層層煙濤襲繞你的全身,隨即化為烏有,那浮游云端的感覺令人身心俱醉,方知山外有山?;諏W、藏學、敦煌學是中國三大區(qū)域文化之一,黃山獨有的歷史文化古跡被譽為文化山。
人生若登山,無止境。登小山,飄飄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登山之趣在于艱難的攀援過程,征服高山的過程也是在征服自己,超越自己,國家與個人亦如是。登高山,知天之高;臨深谷,知地之厚。登山是陶冶情操開闊心胸的良方。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遍営[無數(shù),遂成大事。假如有幸尋遍祖國名山,那才是中國文化的大雅路徑,豈是行萬里路能比啊。
前不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不幸謝世。范敬宜是范仲淹的后裔,擅長書畫,有名望。我想起范敬宜任經(jīng)濟日報總編輯時,為鼓勵表彰我創(chuàng)辦中國經(jīng)濟信息雜志的成績,親自潑墨手書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詠山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游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毖b裱贈送。如今,斯人已去,言猶在耳。寫此登山偶記也表達對老領導范敬宜教誨的感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