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經典財富觀變遷及現(xiàn)實啟示
- 來源:山西科技報.立媒科經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古希臘,啟示,變遷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7-24 10:14
中央民族大學桑翰驍
在談及不同時期西方學者財富觀演變原因之前,首先需對財富觀作出基本的界定。財富觀在經濟學上是指人們對于財富的態(tài)度或觀念,以及為獲得財富而采取的行為、途徑或方法的詮釋,是人們對什么是財富、獲取財富行為的價值判斷、財富分配以及財富生產等方面的認識。
西方不同時期財富觀大致分為“實物形態(tài)”“貨幣形態(tài)”“價值形態(tài)”“知識形態(tài)”四種類型。本文遵照其分類標準,將古希臘時期色諾芬及亞里士多德主張歸入“實物形態(tài)”財富觀,重商主義流派主張歸入 “貨幣形態(tài)”財富觀,配第主張歸入“價值形態(tài)”財富觀,具體闡述如下:
1.“實物形態(tài)”財富觀
色諾芬主張財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亞里士多德主張財富是達到幸福目的的手段的集合,“真正的財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即“對家庭和城邦有用的東西”。二者均以使用價值為尺度,以實物形態(tài)這一最直觀的感受認識財富。
2.“貨幣形態(tài)”財富觀
重商主義流派認為貨幣是唯一的財富,而貨幣又主要指金銀,故財富=貨幣=金銀,一改古希臘時期對于貨幣的憎惡,赤裸裸地將金銀貨幣捧上財富寶座,以“貨幣形態(tài)”為主導的財富新觀念開始形成,此為財富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轉向。
3.“價值形態(tài)”財富觀
從配第開始,財富思想出現(xiàn)第二次重大轉向,經濟學家的關注點由“什么是財富” 轉向“是什么東西創(chuàng)造了財富”,首次提出 “勞動價值論”,主張勞動和土地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配第作為重商主義向古典經濟學派過渡時期的經濟學家,在財富觀上仍遺留有重商主義的色彩,體現(xiàn)了產業(yè)資產階級利益訴求??v向對比上述不同學者的觀點,可歸納出如下幾點財富觀演變原因:
1.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變遷,生產力的發(fā)展
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生產力水平不同,人類獲得財富的途徑是不同的,進而導致不同財富觀的形成。古希臘時期,處于農業(yè)經濟社會,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物質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故而有“真正的財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財富觀念的形成;重商主義時期,封建生產關系趨于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確立,伴隨新航路的開辟,國際商貿日益興盛,商業(yè)活動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進一步刺激商業(yè)資產階級對于金銀的渴求,使得其形成片面的將金銀等同于財富的觀念;古典經濟學時期,伴隨著重商主義的衰落,工業(yè)化逐步興起發(fā)展,產業(yè)資產階級代表人配第出于自身利益訴求,認為能帶來巨大利益的商品才是真正的財富。
2.研究對象的轉變,財富由“生產物” 向“生產者”轉化
古希臘兩位學者,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將只有可供直接消費的生產物視為財富,研究對象是消費領域;重商主義時期,貨幣的流通職能愈發(fā)顯示其重要作用,使得重商主義者將目光轉移到流通領域,將貨幣作為唯一的財富,研究對象是流通領域;古典經濟學時期,自配第開始,視角又轉向了創(chuàng)造財富的生產環(huán)節(jié),研究對象是生產領域。
3.財富觀的理論基礎的發(fā)展變化
財富觀是以一定的價值理論為基礎的,不同時期經濟學的價值理論不同,對于財富的認識不同。古希臘時期與重商主義時期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價值理論,獨立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沒有建立,經濟學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故而主要以倫理色彩來解釋財富問題,充滿哲學意味,片面的將金銀貨幣當作唯一的財富;而到了古典經濟學時期,配第正式提出勞動價值理論,基礎理論逐步建立發(fā)展,使得財富觀從支離破碎的認識轉向系統(tǒng)化的認識,從表象認識轉向本質層面認識。
基于上述西方經濟學者財富觀的演變淺談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現(xiàn)代財富觀構建的啟示:
1.根據(jù)財富形式和內容的新變化構建財富觀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財富形式從使用價值、金銀貨幣逐漸轉向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知識等等,財富內容與形式隨著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變遷而逐步演變。當下,知識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要源泉,因此在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中,更要重視知識,尊重人才,自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新致富思路,從自然要素財富觀轉向知識技術要素財富觀。
2.確立以人為本的財富觀
2008 年次貸危機的爆發(fā),折射出一個深層次問題,即金融危機究竟是監(jiān)管體制問題,還是人性貪婪問題。社會主義經濟之下,必須從人的發(fā)展而不是從物的發(fā)展角度構建財富觀,把以人為本作為現(xiàn)代財富觀的核心價值觀,把提高人的生活福利、拓寬人的發(fā)展空間、維護人的發(fā)展權利作為財富創(chuàng)造的終極關懷。
3.堅持多元化財富觀,注重不同類型財富之間的平衡
財富不僅有物質財富,亦有精神財富;不僅有有形財富,亦有無形財富。正確處理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關系。堅持多元化財富觀,財富標準并不唯一,始終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財富的演變,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當中一定會有其他形式財富的出現(xiàn)與到來。
4.樹立共享財富觀,注重財富分配的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極大解放社會生產力,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但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地區(qū)發(fā)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因此,在新的財富觀構建當中,應樹立共享財富觀,使全體勞動者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同時充分發(fā)揮政府在財富分配當中的作用,統(tǒng)籌財富的公平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