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云樓建造始末
- 來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藏書樓,欣賞,字畫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12-04 15:30
顧文彬(1811 年—1889 年),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艮庵、過云樓主,元和(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詞人、書法家、收藏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福建司主事、山西員外郎、福建郎中、湖北漢陽府知府、武昌鹽法道等,晚年辭官歸里。太平天國戰(zhàn)亂后,營造怡園,建造過云樓,享受隱居恬淡生活。文彬平生工倚聲,善操琴,書法以唐歐陽詢、褚遂良為宗,精于鑒賞,富于收藏。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八年,歷時九年與其子顧承營造過云樓及怡園。顧文彬的論說非泛泛之談,識見卓異,頗堪資鑒別書畫真贗者參考。顧文彬給自己的藏書樓起名過云樓出自蘇軾《寶繪堂記》:“見可喜者,雖時復(fù)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fù)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fù)念也。”[1] 憑借其家過云樓之收藏在吳中及江南文化影響力得到擴大,多有名人愛書之人登門拜訪,借閱古籍,欣賞字畫,興致之余題跋助雅,亦一番美事也!過云樓之興建始末也很精彩。
同治十一年顧文彬與其三子顧承寫信說道:“我意欲造過云樓一座,尚有法可想否?”[2]
第一次和其子顧承提到想建造一座藏書樓,因為自己的收藏日漸豐富龐大。同治十年二月初八,顧文彬與吳引之同游杭州鄭蘭(字譜香)的四面樓,只見“四面天井甚寬,皆環(huán)以太湖 石,鑿池兩處,又有回廊亭榭點綴”[3],回廊亭榭點綴其間,一派蘇式園林的風(fēng)光顧文彬頓時眼睛一亮,這四面樓 與他心心念念想造的過云樓一般無二,他在當天的日記中表示此樓“可可謂先得我心”。他粗粗估算一下要完成這樣一個工程“非數(shù)萬金不可”,而他此時還沒有這個經(jīng)濟實力。五月初八日,顧文彬閑來無事,詩興大發(fā),集吳文英(號夢窗)、張炎(號玉田)、辛棄疾(號稼軒) 句填詞多首,其中兩首分別集張玉田、辛稼軒句題過云樓:“其一,出岫本無心,舊隱琴書,應(yīng)妒過云明滅;弄泉試照影,再盟鷗鷺,知他甚日重來。其二,得喪乘除,機心早覺。丹青圖畫,老眼羞明。飛去了無蹤,萬事云煙忽過。漁樵故里, 閑處偏多。杖履當時,夢中行偏。覺來還自笑,一亭風(fēng)露先加。”[4] 遂后又在同治十二年正月初十寫予三子顧承的信中說到: “倘汝到杭而我已行,須進城往拜鄭譜香之大世兄,觀其園中四面樓,我擬照式樣起造過云樓,使汝胸中先有成竹也。”[5] 此處可知顧文彬的過云樓參照的是杭州鄭譜香的園中四面樓??梢婎櫸谋?qū)τ谠爝^云樓的認真和嚴謹。同治十二年的有一封家書中提到:“汝到杭城鄭譜香之大世兄處,必須往拜一晤,觀其園中四面樓,以備胸中成竹。如閽人回復(fù)不在家,不妨逕入園中一看也。”[6] 又再次談到讓顧承必須得進鄭譜香的園中看看四面樓的構(gòu)造。顧文彬心中的過云樓的樣子莫過于此了!“我素有起造小天一閣之愿,常耿耿于心,所難者無此地步耳。再四思之,末進樓房, 或三開間,或五開間,尚在未定。我意決造三開間,與前一層樓相對,東首只須留出一小間地步,造一樓一底,純用磚石,不露片木。其式樣大約與葑門鐘樓相仿,塊然獨立,四面落空,于末進正樓之廂房開一小門,與小天一閣相對,以小橋通之。書畫圖籍之上品貯于閣上,中下之品貯于樓下,其樓與內(nèi)屋相連,頗為謹密,無偷竊之虞。汝若能為我設(shè)法造成,則夙愿已償,中心大悅矣。”[7] 從這段話中可以作如此分析,即顧文彬希望按照鄭譜香的四面樓式樣營造過云樓,可能因場地、費用的限制無法實現(xiàn),故轉(zhuǎn)而求其次,以蘇州蔚門鐘樓為樣本。但實際目前尚在原址的過云樓則是一幢三開間的二層建筑,并非葑門鐘樓(現(xiàn)在蘇大校園)的式樣,可見顧承還是盡最大可能滿足父親的心愿。顧承自同治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到寧波,直至三月二十九日抵滬,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父子細細謀劃營造過云樓在內(nèi)的房屋、花園等事宜。顧承回到蘇州著手購地買屋,擴充地盤,營造過云樓、怡園等建筑宅院,七月下旬還在為過云樓覓尋造屋的舊木料,可能在九十月間動工。據(jù)顧文彬家書中透露的信息,十月十三日“花廳過云樓俱已上梁”[8],上梁意味著造房已近尾聲。顧文彬在寧波遙控指揮過云樓庭院湖石的布置:“在過云樓庭中只立一高峰,固屬簡凈,或旁邊略綴玲瓏小石數(shù)塊,取丈人峰下羅列兒孫之意。疏疏落落,不用堆砌,亦甚大方。”[9]
當他得知趙園、曹園共有三塊大尺寸的太湖石豎峰時,又提議 “花廳、過云樓、西方廳有三天井,恰好各立一峰”。由于風(fēng)水之說,顧氏父子為過云樓是否立大的太湖石而展開激烈的討論。有風(fēng)水先生認為過云樓庭院不宜放大的豎峰,不僅有突兀之感,還會“有礙大 局”。顧文彬表示“風(fēng)水之說,我素不信”,并告誡顧承“切勿為風(fēng)水所惑,躊躇不決,并且切勿再請別位風(fēng)鑒先生來看。多一人即多一番議論,反生出許多疑忌,甚無謂也”。然而,顧文彬最后屈服于風(fēng)水的“威力”,作了讓步,過云樓庭院只能選擇“小石之玲瓏者”點綴, 連艮庵庭中也不能立石,顧文彬“敗興之極”,卻無可奈何。既然過云樓即將竣工,那么匾額之事再次提及,他在十二月初十日的家書中表示,“是否即用校邠舊書,若嫌小,再書亦可。”顧文彬心里始終覺得馮桂芬原先所題“過云樓”字太小,再次征求兒子意見,倘若嫌字小可 以請馮氏再寫,強調(diào)“此老書,我所心折,即重復(fù)亦無妨也”。其時何紹基已于同年 七月過世,故不可能再請他題寫了。目前所見到的過云樓匾額依舊是馮桂芬的墨寶,其跋語:“ 子山二兄收藏法書名畫、舊拓碑版甚富,以小樓儲之,取周公謹煙云過眼意為名,其癖也, 亦其達也。即正。懷叟弟馮桂芬。”從“小樓”兩字分析,同治十年之前顧氏住宅情況未必有多余的小樓庋藏書畫,故極有可能是馮桂芬根據(jù)新造過云樓量身定做的匾額,現(xiàn)在看來“ 過云樓”三字的匾額并不小。三徑初成;商略遺編,且題醉墨。”他在跋中寫道:“乙亥夏, 余移疾歸里,樓(指過云樓)適落成,乃集辛幼安詞句題之。時方有書畫錄之輯故次聯(lián)云爾。” 過云樓主體建筑在同治十二年十月建成,庭園湖石、花木布置以及樓上樓下房間隔斷諸事經(jīng) 過一年多的時間才漸次完善。過云樓究竟有多少面積已無從考證,但根據(jù)顧文彬《艮庵手訂年譜》記錄,“余在任時(指出任寧紹臺道)開拓住宅,東首兩落,其一改造‘過云樓’,上下兩層;前一進平屋三間,即‘艮庵’。”過云樓、艮庵與顧氏住宅、怡園、春蔭義莊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過云樓、怡園成為蘇州文化沙龍的中心。
注 釋
[1] 宋 蘇軾《東坡全集》明成化本,卷三十二寶繪堂記一首
[2]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三同治十一年第八十六號家書,第147 頁,文匯出版社,2016.11.1
[3] 清 顧文彬《過云樓日記》點校本,同治十年二月初八日記
[4] 清 顧文彬《眉綠樓詞》
[5]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三同治十二年第二號家書,第219 頁,文匯出版社,2016.11.1
[6]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三同治十一年第五號家書,第222 頁,文匯出版社,2016.11.1
[7]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四同治十二年不列號家書,第255 頁,文匯出版社,2016.11.1
[8]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四同治十二年第八十九號家書,第310 頁,文匯出版社,2016.11.1
[9] 清 顧文彬《過云樓家書》點校本,卷四同治十二年第九十二號家書,第313 頁,文匯出版社,206.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