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軍的炫酷裝備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秦軍,炫酷,裝備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9-26 10:24
秦軍的十八般兵器
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馬俑坑里發(fā)現了數量巨大的青銅兵器——截至目前共出土4萬余件。這些兵器中竹質、木質的部分雖然已經腐朽或被焚毀,但保留下來的青銅部分仍十分鋒利,向我們展示出秦軍完備、精密、強勁的作戰(zhàn)裝備。
這些青銅兵器大致可以分為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三類。短兵器有蘭葉狀的長劍和彎月狀的金鉤,用于近距離格斗。長兵器有矛、鈹(pī)、戈、戟、殳(shū)等。矛和鈹一般用于刺殺,戈像鐮刀一樣用于鉤殺,戟兼有矛和戈的用處,殳用于撞擊。遠射兵器包括弩和箭。弩機是弩的核心部件,同弩弓、弩臂、弓弦等共同構成一張完整的弩。兵馬俑坑里的弩機由瞄準用的望山、掛弦用的鉤牙以及類似扳機的懸刀組成。箭鏃就是箭頭,秦兵馬俑坑里的箭鏃大部分為三棱形,線條流暢。弩和箭搭配使用,可以進行遠距離作戰(zhàn)。
除了這些青銅兵器,考古工作者還發(fā)現了少量鐵質或部分為鐵質的兵器。雖然秦代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廣泛使用了鐵質工具,但當時的冶鐵工藝還不是十分成熟,并不能大規(guī)模生產鐵質兵器。所以,當時的兵器基本是用青銅鑄造的。
石頭也能做“防彈衣”“安全帽”嗎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中發(fā)掘了一座編號為XLQK9801的陪葬坑(簡稱K9801陪葬坑),發(fā)現了一批石甲與石胄。
甲胄是古代戰(zhàn)爭中使用的防護裝備。甲又稱鎧甲,披在身上有點兒像現在的防彈衣;胄又稱兜鍪(móu),套在頭上有點兒像現在的安全帽。古人從動物的甲殼能保護自己不受侵害中受到啟發(fā),從而發(fā)明了甲胄。
早期的甲胄一般用藤木或皮革制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部分甲胄都是皮質的,青銅、鐵等材質的金屬甲胄也開始出現。到了秦代,甲胄以皮質居多,也有鐵質的,處于皮質向鐵質過渡的階段。
那么,為什么這個陪葬坑出土的甲胄既不是皮質,也不是鐵質,而是石質的呢?考古學家推測,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這個陪葬坑可能象征的是秦代的武庫,也就是存放兵器的倉庫。石甲胄是一種陪葬品,象征著存放在武庫中的甲胄,并不具有實用功能。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了:石頭這么重,為什么會選擇用石頭來制作陪葬的甲胄呢?古人認為石頭能辟邪,石頭本身堅固耐用又便于獲取,能夠加工成片、編綴成甲和胄,這可能就是秦人使用石頭制作陪葬品甲胄的理由。
“縫縫補補”修甲胄
剛發(fā)現這些石甲胄的時候,甲片、胄片被層疊地堆放在坑底,保存情況不容樂觀。由于遭受過嚴重的火災,許多甲胄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燒灼痕跡,一些石片甚至被燒成了石灰。在漫長的地下埋藏過程中,很多石片還出現了破碎、變形等現象,那些連接石片的扁銅絲也大多銹蝕、斷裂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是研究秦代甲胄的珍貴實物資料。當然了,要想通過這些破碎的文物來研究秦代甲胄,就必須進行科學的研究與修復。
科學研究是保護修復的基礎。文物保護科學家們發(fā)現,石甲胄所選用的石材是質地緊密的石灰?guī)r,可能來自現在陜西省富平縣的漫丁及鳳凰山一帶,這個地方或許就是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北山”。搞清楚甲胄的材質后,科學家們還做了許多實驗來確定甲胄的保存狀況與修復方法,最終制定出修復的方案。
《詩經》中有一首秦軍的戰(zhàn)歌,其中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一句描述了君王發(fā)兵去作戰(zhàn),戰(zhàn)士們修整甲胄與兵器的情形。在發(fā)現石甲胄之前,人們只能根據秦兵馬俑上雕塑的鎧甲來想象。隨著石甲胄的出土,人們第一次見到了秦代甲胄的真實模樣。
2000多年前的秦軍戰(zhàn)士就是攜帶這樣鋒利的兵器、披戴這樣堅固的甲胄走上戰(zhàn)場的。文物無言,卻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戰(zhàn)士們心中所想的,或許是哪天能夠解甲歸田、安享太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