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秧bot”說起
- 來源:今日中國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科技,企業(yè),服務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5-04-25 14:27
文| 馬 迪
要說今年目前為止最出風頭的科技企業(yè),除了整天服務器繁忙的DeepSeek,就得提到宇樹科技了。蛇年春晚上,這家公司出品的機器人身穿大花襖,踏著靈活又滑稽的步伐與人類舞蹈演員一起扭秧歌,場面一度十分震撼?!堆韇ot》成為整臺春晚最具有討論度的節(jié)目之一,春晚結束后,同款機器人上線商城,定價9.9萬元仍被搶購一空,連第三方租賃服務也接單到手軟。
事實上,人形機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虛構角色,而是逐漸走進現(xiàn)實生活,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2025年被稱為“具身智能元年”,甚至就連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出現(xiàn)了“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如此看來,宇樹機器人上春晚并不是偶然。
人類的身體結構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的進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高度優(yōu)化的形態(tài)—雙足行走、雙手操作、頭部感知等特征,使人類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早在古希臘神話中就有機械仆人的傳說,可以說是對人形機器人的最早設想?,F(xiàn)代傳媒也塑造了大眾對“人形機器人”的想象,尤其是好萊塢大片對這一題材情有獨鐘,在《終結者》《銀翼殺手》等電影的影響下,幾乎所有人都開始覺得,機器人就應該長得像人,起碼要會兩條腿走路。
但幻想歸幻想,實際開發(fā)出一臺人形機器人可不容易。1973年,日本科學家加藤一郎團隊開發(fā)的WABOT-1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F(xiàn)在回看,它其實非常的“簡陋”:全身只有26個關節(jié),“軀干”全都是金屬架,行動能力只有一歲嬰兒的水準,往前走10公分左右的距離都需要三個人來操作,花費45秒的時間。在隨后的日子里,過于復雜的人形機器人研究陷入了停滯,企業(yè)轉而去研究結構更簡單、操作更便利的四足機器人和履帶機器人—畢竟這樣的結構站得更穩(wěn),重心易保持,而人形機器人僅僅是站立都很容易摔倒。
40年后,波士頓動力實驗室的人形機器人Atlas在2013年首次亮相,順利解鎖了“直立行走”這一技巧,震驚全球。遺憾的是,Atlas至今未能進入商用階段,還不能完全勝任工作場景,只能作為一個“昂貴的玩具”,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早期的機器人大多需要預先編程,無法應對突發(fā)情況。人們一直在為人形機器人尋找“大腦”,讓它能夠更聰明、更敏捷、更能夠與外界交互。直至2023年,曙光終于出現(xiàn)了—ChatGPT點燃了人工智能的火焰,讓整個世界陷入到AI浪潮之中。嵌入大模型后,機器人的感知、決策和行動能力快速提升,可以通過AI算法實時調(diào)整行為,進步的速度可以說是一日千里,Atlas就是通過強化學習掌握了后空翻、跑酷等高難度動作,終于開始有“人樣”了。
計算機視覺技術使機器人能夠識別物體、人臉和環(huán)境。例如,通過深度學習算法,機器人可以從攝像頭捕捉的圖像中提取有用信息,判斷物體的位置和形狀,從而完成抓取、避障等任務。很多機器人也開始能夠與人類進行語音交互,無論是家庭助手還是客服機器人,語音交互都是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
2024年,OpenAI親自下場與機器人創(chuàng)企Figure合作,發(fā)布一款內(nèi)置ChatGPT-4的人形機器人Figure 01,成為世界上兼具分析、對話、執(zhí)行能力的機器人。當聽到“把桌上的食物遞給我”時,F(xiàn)igure 01毫不猶豫地拿起蘋果遞給了測試人員,這個瞬間讓我覺得機器人以后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保姆”。
2025年2月,中國牽頭制定的養(yǎng)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fā)布。其中提到未來的養(yǎng)老機器人不僅要能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還要會健康管理、自主和家人通信、提供情緒價值等等,可以說是集保姆、護士、管家、電子寵物等多種角色于一身。
人形的身體結構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人類社會,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和設施;智能的系統(tǒng)能根據(jù)人的指令、動作和表情判斷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具身智能的兩個必備要素都在2025年初踏出了關鍵一步,宇樹、DeepSeek如果能夠強強聯(lián)合,未來中國社會的養(yǎng)老壓力或?qū)p輕不少,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