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問題閱讀與寫作
- 來源:小讀者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問題,閱讀,寫作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8-29 16:38
李學武
小時候,我的家鄉(xiāng)沒有幼兒園,因此我上小學時,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不識字的情況下,我擁有大量的“聽讀”經驗。鄰居家在同濟大學讀建筑系的三哥,每逢暑假,都會把大院里所有的孩子召集起來,在星空下講故事給我們聽。
有一天,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外國有個人,為了幫助朋友,向奸商借了三千塊金幣,約定好如果還不上,他就要割掉自己的一磅肉。借款到期時,由于意外,他真的還不上了。
講到這里,三哥停下來,讓我們估摸下“一磅肉”有多少。我猜有一只滿月的貓那么大,割了肉人恐怕是活不了了。三哥說,后來一個女律師幫這個人擺脫了圈套。你們猜,她用了什么辦法?
我們七嘴八舌,說可以把豬肉粘在身上,可以做一個假人,等等。
等我們再也想不出來新招后,他公布了答案。后來,我才知道三哥講的是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再后來,我才意識到他是天生的領讀人,用問題把我們帶入情境,激發(fā)我們設身處地的思考能力。探索的過程樂趣無窮,遠勝直接得知答案。
至今我仍在使用這種“問題引領式”的閱讀方法。拿到書后,先看封面,再迅速翻一翻,瞥見的圖像或文字,都會瞬間喚起我的好奇心。中學時在一本小說中,我翻到這樣一句話:“她打開盒子,里面發(fā)出瑩瑩綠光。”那道光照亮了我。它是夜明珠?輻射源?還是平行宇宙的入口?到現在我想不起那本書的名字,也不記得內容,可當時的好奇、思索,卻至今難忘。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讀一本書時,覺得它很厚,可事后“復盤”情節(jié),卻發(fā)現它也不過講了寥寥幾件事。正是期待和想象豐富了我們的閱讀體驗。
閱讀和寫作,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也可以從“不斷地提出問題”入手,訓練寫作技巧。“如果主人公在一個關鍵時刻,沒有做出書中的選擇,他的命運將會是什么?”“如果我進入書中的世界,我會擁有什么身份?我會做什么?”“如果書中的角色來到現實世界,他會是我的朋友,還是對手?”……把一系列“如果”串起來,我們就有了故事。
以我閱讀《哈利·波特》的經驗為例,我給自己提了一串問題:攝魂怪會吸走快樂,讓受害者想起最可怕的事。如果一只攝魂怪生了病,需要吸取大量的快樂來提供營養(yǎng),你認為伏地魔會安排它去哪里?如果攝魂怪來到一所學校,卻發(fā)現這里的孩子并不快樂,它應當怎么辦?換一所學校?哦,不行,伏地魔對攝魂怪也進行劃片區(qū)管理。那么……它應當千方百計讓孩子們快樂起來。于是,攝魂怪從中得到了快樂的能力,從此不用再吸取別人的了……
可見,“提問”是閱讀的訣竅,也是故事的種子。
我想,攝魂怪引導孩子們獲得快樂的方法中,一定包括閱讀。
?。ㄕ浴堕喿x·中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