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夏天,是從一樹蟬聲開始的
- 來源:小讀者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guān)鍵字:夏天,蟬聲,蟬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4-08-29 16:34
李風玲
老的夏天,是從一樹蟬聲開始的。
小時候的村莊,似乎個個都被樹林包圍著。村東一個大樹林,村西一個小樹林。村南有樹林,村北還有樹林。其實不記得那時候有什么植樹節(jié)或者低碳日,但一年到頭都天空瓦藍,樹木常青。四季也分明,冬天像冬天,夏天像夏天。
像夏天的夏天,怎么能沒有蟬?蟬一叫,整個的人心,就都熱了起來。
小時候的家,就住在林子旁。林子里有很多的白楊和刺槐。白楊們滿身都是眼睛,似乎看不夠這個世界。刺槐樹呢,從五月開始,就有大串大串的槐花垂著,好看好聞又好吃。就在白楊樹的眼睛和大片的槐花香氣里,蟬,忽然就撕裂了喉嚨。
其實蟬分很多種。用我們的土話說,有“知了”,有“哨錢兒”,有“喂吆哇”,還有“獨吆兒”。樸實的鄉(xiāng)人喜歡直截了當,對夏蟲的命名大多用的是“擬聲法”,雖形象生動,卻也因此很難找到能準確表達它的書面詞語。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尋找著合適的用詞,試圖讓所有蟬蟲的名字都帶上“口”字的偏旁,畢竟它們是用聲音,喊出了一個炎夏。一番搜腸刮肚之后,我笑了,而后,卻是重重的嘆息。
現(xiàn)在的夏天,哪還有這樣的萬籟之聲?小時候的夏天,蟬是主唱。它的調(diào)門單一,卻很高。就好比現(xiàn)在的原生態(tài)唱法,曲調(diào)單一,沒有歌詞。或者有歌詞也聽不懂,但,就是好聽。但這些好聽的聲音,多數(shù)來自少數(shù)民族。就好比現(xiàn)在的蟬,它也從當年的夏日主角,成了如今的少數(shù)民族。
蟬不僅嗓門高,體形也最大。這讓它成了大人小孩最易追逐的目標。盡管它每天都“知了,知了”地叫著,卻往往就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一竿子粘住,成了晚上大人們的下酒物。
夏日天長,晚飯桌就擺在院子里。不用掌燈,天還亮著。炎炎的暑氣也還膠著在蟬聲里,沒有退卻。
父親坐一只木質(zhì)的矮凳,就一盤弟弟粘來的“知了”,飲完了一盅白酒。他在享受這美味的同時,卻不忘叮囑弟弟:“明天別去粘了,小心掉進枯井里……”弟弟答應(yīng)著,卻心不在焉。其實他的樂趣不在蟬,而在“粘”。就如現(xiàn)在的很多釣者,在“釣”,而不在“魚”。
可惜,現(xiàn)在蟬聲漸稀,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再也難見舉竿的“粘”者了。
收拾了飯桌,天也還沒有黑盡。父親從棚屋里拿出用小麥秸稈編結(jié)成的厚厚的草墊,將草墊卷成一卷,像炕頭上的被筒。我們對它的稱呼也很特別,叫作“稿薦”。這可不是我又在用方言土語生生地造字,“稿”從禾,“薦”從草,“稿薦”,就是用稻草或麥草編成的墊子,這是《新華字典》上的正解。其實很多的方言俚語,都在大俗的外表下有著大雅的內(nèi)里,只可惜老祖宗咬文嚼字造出的名號,在這個被所謂的高科技充斥的時代里,就快丟失了最初的韻味。
父親剛將稿薦在院子里滾開,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要在上面撒歡兒。從秋到冬再到春,全是千篇一律的土炕,擁擠且缺乏新意。但一到夏天,那鋪在院子里的稿薦,卻讓我們有了長空當幕地當席的遼闊與豪放。厚厚的植物材質(zhì),遠遠地隔離了潮熱的地氣,我和弟弟放心地躺在上面,看天上那一顆一顆發(fā)光的寶石。
年年都是那鋪稿薦,卻年年都帶給我們新奇,似乎稿薦一鋪,生活就換了個天地。但稿薦太小了,父親被擠在了一旁,他盤腿坐在一角,守一壺茶。
那時候的茶壺,腰身粗胖,鼓著肚皮。多是白瓷的底子,上面綴一枝梅花。奶奶稱它作“干枝梅”。壺蓋和壺把用一根細細的草繩聯(lián)結(jié),壺蓋上鉆一只小小的孔洞。茶壺一旁是暗紅色的茶桶,斑駁的銹跡中間,寫著“珠蘭”,或者“茉莉”。
父親喝茶,搖一把破蒲扇。小時候的蒲扇,占據(jù)著整個夏天。我不知道奶奶是將它們藏在家里的哪個角落,反正一到夏天,它們就適時地出現(xiàn)。也經(jīng)常會有破損,但許是因為貧窮,又許是要“敝帚自珍”,奶奶總是要戴著頂針,先用一綹綹兒的白色布頭將那些破邊包了,再用針線仔細地縫補。偶爾也會添把新的,但奶奶總是說:“破蒲扇呢?我那把破蒲扇呢?……”時間長了,我也感覺新蒲扇的風太過沉重,不如那把破的,扇出的風輕盈親切,和藹從容。
但破蒲扇剛送出一點涼風,奶奶便又踮起小腳進了里屋。她要去掛蚊帳。無論稿薦對我們有多大的吸引,大人們也絕不允許我們在院子里睡上一夜。他們說夜里的濕氣會嚴重侵害我們的身體,一時的愜意會惹來后患無窮。面對我們極大的不情愿,奶奶開始嚴肅地舉例。她說她娘家村里的一個人,因為貪圖涼爽,在一塊青石板上睡了一夜,結(jié)果第二天醒來,渾身都不會動了。
奶奶出身大戶,姑娘時代就聽書聽戲,她最早講給我的故事,叫作《貍貓換太子》,那些個驚心動魄,那些個愛憎分明,讓我日后在看各色古裝劇中的這一出的時候,怎么也找不到感覺。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拍得太爛,還是奶奶講得過于精彩。奶奶還有著自己好聽的大名,不像村里的一些老人,叫作什么“李氏”“王氏”。我從小就對奶奶的話深信不疑。于是我?guī)е鴮Ω逅]和庭院的萬分不舍,乖乖地回房睡覺。
房間里已經(jīng)掛好了帳子。是奶奶的帳子,很特別。它不是單一的紅或者白,它是彩色的。已經(jīng)發(fā)了黃的白底子上,印著一朵一朵的顏色,很像現(xiàn)在的迷彩。料子也厚,不像現(xiàn)在的蚊帳又輕又薄。它五面圍合,只在炕沿的一面,留下縫隙。每次上炕,奶奶總是嚷著:“快點快點,別讓蚊子跟進來。”于是我連蹦帶跳鉆進帳子,那感覺非常刺激。一進帳子,奶奶就著急忙慌地將帳口拉嚴。那時候沒有夾子之類的物什,就只能是將帳子兩面相合,緊緊地抿個嚴實。
夜已深沉,蟬聲將息。我在奶奶的帳子里撕扯開那些纏纏連連似是而非的夢幻,卻看見了突然長大的童年,還有老去了的夏天……
(王世全摘自《碧潭飄雪》,
中國電影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