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夏日的荷塘風光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南宋,夏日,荷塘風光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1-05 12:00
織出來的夏日荷塘圖
注意看這幅《蓮塘乳鴨圖》,池塘中有一對大鴨子在暢游,旁邊有兩只乳鴨相隨,還有白鷺在側(cè),翠鳥、燕子、紅蜻蜓點綴其間,荷花、白蓮等花卉無一不栩栩如生,儼然一幅熱鬧的夏日荷塘圖景。
最令人驚嘆的是,這幅畫并非用筆畫在紙上,而是用蠶絲織成的!
這種古老的絲織工藝,叫作“緙絲”,又稱“刻絲”,以前還被叫過“剋(kè)絲”“克絲”。用緙絲工藝織出來的物品也叫“緙絲”,是極具欣賞價值的裝飾性絲織品。
宋代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帝家的“專屬”工藝,常用來織造帝后的服飾、帝后的畫像,或者用來摹緙名人書畫。但是,緙絲因為工藝復雜,人力成本高,一個婦女緙織一件衣服需要整整一年才能完成,所以成品的尺寸都不會太大,因此也有著 “ 一寸緙絲一寸金 ”的說法,是實實在在的“奢侈品”。不過,宋代緙絲大師朱克柔傳世的7件作品中,緙絲《蓮塘乳鴨圖》有著1平方米的“巨幅”尺寸,算得上是稀世珍寶啦!
這件“珍寶”還有一“奇”——這是一件嚴格按照自然界現(xiàn)象創(chuàng)作的寫實作品。當你一睹它的真容時會發(fā)現(xiàn),畫面中的鴨子和現(xiàn)實中的鴨子一樣大。畫里所有的水生植物都經(jīng)得起植物學家的考證:它們有著同樣的花期,與畫面描繪的沒有絲毫差異。所以專家們推斷,《蓮塘乳鴨圖》所描繪的是6月底至7月初春末夏初的景色。
更有意思的是,池塘中除了公認的“模范夫妻”雙鴨,白鷺、乳鴨是成雙成對的,微小的水黽也是一對,甚至連花卉都是雙數(shù)。咦,也不完全是呀?你是不是要說畫面上方的翠鳥、燕子和紅蜻蜓就落單了?其實,那是因為在80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出于保護的需要,人們對《蓮塘乳鴨圖》進行過多次裝裱,每次裝裱都會將它的四邊和殘破的部分裁去一些,所以才導致處在邊緣位置的翠鳥、燕子和紅蜻蜓失去了伴侶。不過這并不影響它最初的美好寓意:佳偶天成、多子多福。
朱克柔的“獨門秘籍”
緙絲工藝為什么能和紙上繪畫作品有一樣生動、真實的效果呢?
唐代末年,因為緙織難度高,緙絲還只能用于小面積的裝飾,例如在書畫裝裱中,把緙絲制品包裹在卷軸的最外層。到了宋代,隨著技術更新以及朱克柔、沈子蕃等緙絲大師的出現(xiàn),緙絲終于達到了“獨立”成為藝術品的高度。
宋代的畫家們常用一種“沒(mò)骨法”的繪畫方式。“骨”就是輪廓,畫家們用極淡的顏色代替墨線勾畫出畫面的輪廓,然后用層層暈染的顏色“淹沒”掉輪廓,稱為“沒骨法”,這樣畫出來的花卉自然又逼真。和繪畫中的“沒骨法”相比,緙絲在技藝上更勝一籌。因為緙絲大師們緙絲時根本不打輪廓,直接用相應顏色的絲線來造型,一次織成,在由淺至深的暈染中達到自然暈色的效果。這個技法可沒有規(guī)律可循,只能依靠大師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絲線的掌控。
當然,朱克柔還有一項“獨門秘籍”,那就是把兩根不同顏色的紗合成一股線,根據(jù)需要改變線的密度和細度。例如,將藍色和白色兩根紗捻在一起,合成一根藍白花線,放入一個梭子中,在編織的過程中兩根紗成為一體,看起來忽白忽藍,是不是就產(chǎn)生了立體的效果呢?
《蓮塘乳鴨圖》中的湖石就是這樣織成的,所以看上去凹凸有致、玲瓏剔透。
既剛毅又溫柔
朱克柔這位緙絲大師在正史上并沒有留下名字,我們甚至連她的生卒年月也不知道,因此也只能從她的作品中一窺究竟了。
朱克柔本名朱剛,克柔是她的字,“剛”和“克柔”,這名和字太有意思了,是我們常用的“以柔克剛”的反用,剛毅和溫柔集中在一人身上,反映的不就是朱克柔性格中細膩與堅忍的特點嗎?
朱克柔大約生活在南宋高宗時期經(jīng)濟繁榮的江東(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qū))。朱家也許是江南絲織的大戶人家,朱克柔從小便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家中有專人養(yǎng)蠶、繅絲,也有專人提取染料,這都為朱克柔緙織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當然了,能夠完成巨幅的《蓮塘乳鴨圖》,除了物質(zhì)保障外,更重要的還是才華和毅力。據(jù)推算,朱克柔完成這幅作品花費了8年時間。日復一日細致入微地觀察,經(jīng)年累月地探索追尋,最終成就了這幅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