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耕耘,哪有收獲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耕耘,收獲,土地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1-05 11:59
用10000年翻松土地
“耕耘”是農業(yè)生產中產生的詞,“耕”指把田里的土翻松,“耘”指在田里除草,它們都是農業(yè)勞動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0000多年以前,我國的原始農業(yè)生產被稱為“火耕”或者“刀耕”。也就是人們用石斧等工具把土地上的樹木、蒿草等砍掉,曬干后一把火燒光,再用木棍、竹竿等在地上挖坑,放上種子后時時澆水,就等著收獲了。這樣簡單的耕種,自然導致谷物的產量也非常有限。
一些聰明的古人注意到種過谷物的土地會變硬,不翻動的話,不僅播種很費勁,還影響禾苗的生長,于是發(fā)明了骨耜(sì)、石耜、石鏟、石鋤等翻土工具。原始農業(yè)進入“耜耕”階段??脊湃藛T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79件骨耜,這些骨耜都是用牛、羊等動物的肩胛骨制成的,捆綁上木柄就可以用來翻土、平整土地了,形狀很像今天的鐵锨(xiān)。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一些遺址中,人們還發(fā)現(xiàn)了原始石犁,這種新出現(xiàn)的整地工具可能用于開溝排灌。
商周時期,石犁數(shù)量越來越多,但這時的犁入土比較淺,淺耕后種下的禾苗扎根不深,吸收的水分、營養(yǎng)也不多,長得自然不夠茁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提出了“深耕熟耰(yōu)”的主張,耕種的土要比以前挖得更深,再用耰將土塊弄碎(“耰”后來也指將土塊弄碎的行為),這樣既便于播種,又能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fā),讓禾苗吸收更多水分。
不過,要實現(xiàn)深耕,之前的那些農具顯然已經落后了,必須改進。恰好當時我國已有了成熟的煉鐵技術,鐵農具應運而生。鐵農具堅固耐用,使用起來方便快捷,而且價格也比較便宜,大大提高了耕種的效率。考古發(fā)掘出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農具種類很多,有(jué)、鐮、鋤、鏟、耙(pá)、犁鏵(huá)等,可以適應各個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犁鏵。當時的犁鏵看起來像倒過來的帽子,將它套到木犁頭上,就可以松土劃溝了,在使用中磨損了還可以更換。
人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對農具的改進也是如此。漢代,人們對犁做了重大改良,一方面是犁鏵體量加大,形狀多改為舌形,長寬基本相同,這樣既便于入土,也不容易損壞。另一方面,人們還發(fā)明了鐵犁壁(也叫犁鏡),它呈曲面形,裝在犁鏵上方。這樣一來犁不僅能松土、碎土,還能將掀起的土翻到一起,雜草就隨之被埋在下面做肥料了。
漢代的犁架又長又重,往往要兩頭牛拉犁(也稱“二牛抬杠”),不夠靈活。唐代,人們進行了一次大改動,將又長又直的犁轅改為彎曲的、短的“曲轅犁”,使整個犁架變小,重量也減輕了,只需一頭牛就可以拉動。除此之外,人們還增加了保護犁壁的裝置,改進了調節(jié)犁頭入土深淺的裝置,使其操作更省力。宋代犁轅的犁身整體縮小,犁的重量進一步減輕,變得更加靈活便捷。這樣的犁不僅適用于平地,在山區(qū)梯田上也可以使用。傳統(tǒng)的犁就此定型,一直沿用到近代。
中耕除草,不稂不莠
野草有極強的生命力,田地里的野草會和禾苗爭奪水分、養(yǎng)料和陽光。人們逐漸認識到除草能促進作物生長,收獲更多的糧食,“中耕”這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便產生了。
中耕就是在作物生長期中,在植株之間鋤草、松土、培土等。除草時不僅可以除去野草,打破水分蒸發(fā)的通道,而且由于鐵鋤要深入地下一寸(約3厘米),也疏松了土壤,讓作物的根能更好地生長。
詩經里有一句“不稂(lánɡ)不莠(yǒu)”,稂和莠都是長得像禾苗的野草,是田間最主要的野草,它們會妨礙禾苗的生長。詩句的原義是說,人們要把野草清除干凈,達到“不稂不莠”的程度??梢姰敃r人們對中耕除草很重視。
戰(zhàn)國時稱中耕除草為“耨(nòu)”,當時除草的小鐵鋤也叫耨,它只有人的小手臂那么長。后來人們發(fā)明了一種六角形鐵鋤,安在長木柄上使用能大大減輕疲勞,提高除草的效率。
到了漢代,由于更講究精耕細作,所以人們對各種作物都要進行多次中耕除草。雖然多流了一些汗,但作物產量多了很多,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現(xiàn)在,你有沒有感到,用“耕耘”來贊美老師的教學實在是太恰當了!農民耕種要深耕,老師教學要挖掘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我們學習知識也不能淺嘗輒止,應當學深學透,才能真正掌握。老師講得深入透徹,我們學得明白扎實,收獲得也多,這不就像人們耕種田地獲得收成一樣嗎?老師在教書的同時,還要指引我們克服各種缺點,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我們自己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并及時修正錯誤,這就好比是中耕鋤草呀!讓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生活時努力耕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