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學村有新番
- 來源:海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圖書館,學村,自習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5-06 17:03
聽聞集美港頭村里有一家很美的公益圖書館,四月初,編輯部決定到這里開四月刊的選題會。創(chuàng)始人棚棚將自家的車庫改造成閣樓式的木屋作為圖書館,已在村里經(jīng)營了六年時間。
剛剛早上九點,已有兩個年輕人在圖書館里自習,棚棚說這是村里兩個準備考專升本的學生。一旁的留言墻上,一條暖心的留言來自村里一個12歲的孩子:“圖書館是個能讓我平靜心情的地方,它給我?guī)淼牟粌H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有心靈上的安慰。它點亮了村莊,照亮了我的童年。”
如今港頭村除了圖書館之外,周邊陸續(xù)形成了餐廳、民宿、陶藝所等業(yè)態(tài),實現(xiàn)了可持續(xù)的鄉(xiāng)創(chuàng)模式。
百余年以前,還是小漁村的集美學村同樣也是一片教育洼地,因陳嘉庚興學而發(fā)生了改變。沿著村莊外圍建起的一棟棟校舍,學村里走出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古老的村莊大社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傳統(tǒng)民俗和現(xiàn)代教育、華僑文化與閩南文化依然在這里交融,既豐富又鮮活。
這一期,我們跟著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的廖永健老師走進了集美學村,感受每一棟嘉庚建筑背后陳嘉庚先生的興學往事;和在校學生們了解到他們各自正在做的事情與他們眼中的學村;也跟著新晉95后編輯阿圓的腳步走進大社,探尋美味的社區(qū)小店,和在這工作生活的主理人對話。一趟旅程下來,透過不同人群的視角,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又隨性自在的聚落。
就像身為“廈門土著”的阿圓原來的活動半徑多半不會離開廈門島內(nèi),但現(xiàn)在,坐著海上地鐵不消二十分鐘就能抵達集美學村。偶爾帶著爸媽來,沿著龍舟池一路逛去,爸媽的手機里就拍下了不少嘉庚建筑大片;約上小伙伴溜進大社的小巷,一路吃吃喝喝,也能隨意走進獨立藝術空間看看展。如此豐富的場域,太適合一場“不做攻略,說走就走”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