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清絲線的提線木偶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絲線,提線木偶,藝術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12-03 21:48
你小時候和小伙伴們玩“過家家”時,是否常常會用玩偶來充當一些家庭角色?是否會通過擺弄它的四肢讓它做出各種動作來表現生活場景?其實,當玩偶們扮演的角色能夠完整地表現一個情節(jié)或多個情節(jié)時,木偶戲便誕生了。今天,我?guī)Т蠹易呓环N制作技藝復雜,動作、表情豐富細膩的木偶種類——提線木偶,去感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與眾不同的提線木偶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用于表演的偶并非只有木質,還有布質、陶質、金屬質等。傳統(tǒng)的木偶戲往往是真人躲在幕后操縱,木偶在臺前演出,現今的木偶戲有很多是開放式表演,也就是人偶同臺。木偶戲在古代又被稱為傀儡戲,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
木偶根據操縱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很多種類,比如套在手掌上的木偶被稱為掌中木偶(用它們表演的木偶戲叫布袋戲),通過木桿支撐偶身,再用兩根木桿操縱木偶雙手的木偶叫杖頭木偶,而通過絲線控制木偶身體各處的,則是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提線木偶。在現存的眾多木偶的類別中,提線木偶可以說是構造最為復雜、操作難度最大的一種了。
提線木偶是提線木偶戲的“演員”,你別看提線木偶個頭兒不大,但一個精致的提線木偶可以用到40 多根絲線控制木偶身體各處,能夠實現諸如眨眼、張嘴喝酒、提筆寫字、騎自行車等動作,動作的細膩程度是其他類型的木偶無法比擬的。
博物館里的提線木偶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最遲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具備機關裝置且用于歌舞表演的木偶了,最遲到1400 年前的北齊時代,就已經有用特定的木偶角色當眾表演戲曲的木偶戲了。
宋代是木偶戲藝術繁榮發(fā)展的時期,南宋劉松年繪制的《傀儡戲嬰圖》就比較完整地展現了提線木偶表演時的舞臺樣貌。淘氣的孩子用傾斜放置的凳子和8 根竹竿搭起一架傀儡棚,棚子上還掛著幾個未上場的木偶。棚內的孩子手拿由5 根線牽起來的木偶舞動起來,棚外的兩個孩子則敲著鼓、打著鈸、拍著板,一起表演著有趣的故事。
讓提線木偶動起來的奧秘
為了方便控制,提線木偶的木偶高度往往不超過藝人的腿部高度。雖然木偶較小,但它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很齊全,關節(jié)可以活動,有些木偶連五官也可以活動,比如轉動眼珠、開合嘴巴等。
提線木偶的偶頭一般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它的軀干被稱為“籠腹”,分上下兩部分,一般由薄篾片編制而成,好似一個竹籠。它的四肢多為麻編的,便于活動。手部為木刻的,分死手和活手。死手為握拳狀,不能活動?;钍值氖种概c手掌通過絲線穿連,可以自由活動,甚至可以做出咬手指、提筆等動作。
提線木偶一般要根據角色的動作需要,決定用多少根絲線來控制,一般不少于16 根基本線,復雜的角色有時要用到40 多根線。為了讓木偶的動作更顯靈活,復雜的角色可能還需要兩個人一起完成操作。
那么多絲線,藝人該如何有條不紊地操縱木偶呢?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道具,那就是鉤牌。鉤牌就是提線木偶的手提系線板,也可以說是提線木偶的“神經中樞”,木偶身上的每一條絲線按照既定的編列順序系在鉤牌上。藝人操縱提線木偶必須從鉤牌系線編列中鉤出所需的絲線,再運用巧妙的操作來進行表演!
了解了這些提線木偶動起來的奧秘,你是不是覺得表演提線木偶戲的藝人們個個都身懷絕技呢?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提線木偶表演大師黃奕缺的木偶表演,相信《鐘馗醉酒》《馴猴》《小沙彌下山》等作品一定能讓你大飽眼福!
提線木偶戲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不少省份都有分布,像泉州提線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戲、泰順提線木偶戲等,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與傳承。有機會你可以親臨木偶戲劇場,去觀賞這充滿藝術魅力和地方特色的提線木偶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