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就要撕書?
- 來源:讀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高考,宣泄,高三,壓力疏導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6-06-27 11:49
每年高考結束后,都會出現(xiàn)高考生“撕書吼樓”的新聞。由于“影響不好”,近年來不少學校都對這種行為下了禁令。表面上,“撕書吼樓”是因為高三學生缺乏壓力疏導的途徑,需要在高考后進行瘋狂宣泄。但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出在教育本身。
應試教育太重視錄取率,缺少莊重的畢業(yè)儀式;只重視考分,卻不尊重知識。學生們處置課本的方式,是社會對知識態(tài)度的映射,該反思的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本身。
【“撕書吼樓”現(xiàn)象反映學生們缺乏疏導壓力的其他途徑】
這幾年的“撕書吼樓”的新聞可謂愈演愈烈,所配新聞圖片的場面往往相當震撼,紙片飛揚猶如下雪。一考完就撕書的現(xiàn)象是從個人化事件向群體行為發(fā)展,呈現(xiàn)一種風俗化的趨勢,被戲稱為“畢業(yè)撕書節(jié)”。
之所以會出現(xiàn)學生們集體撕毀教科書的現(xiàn)象,首要原因在于考前積累的壓力巨大,且沒有宣泄的途徑。
眾所周知,高考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牽動著一家人的心。雖然隨著高校擴招,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說法有點夸贊,但本科與??啤⒅攸c院校與一般院校之間的分數(shù)差別還是很大的,一分的差別也可能造成巨大的錄取差異。
況且,目前高考仍然沒能突破地域壁壘,對于一些人口大省來說,錄取率低、名校配額比例低是現(xiàn)實問題。雖然考上之后還要“拼爹”、“拼顏值”,但考不上,可能連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也沒有。“輕裝上陣”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家境貧寒的子弟,高考幾乎是人生實現(xiàn)轉機的唯一機會。
但對于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健康,學校顯得重視不足。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高中都沒有設置心理咨詢師或者其他心理干涉的方式。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非但不給孩子們減壓,還在教室貼滿打雞血式的口號、召開高考“誓師大會”,不斷給學生們“上弦”,勒緊發(fā)條,以讓學生們全身心投入應試,其中的功利性可見一斑。
如此環(huán)境下,學子們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一旦考試結束,這種壓力就必須進行“斷崖式”宣泄。撕毀教科書就成為一種極端的選擇——撕書的瞬間可以帶來毀滅的快意,有一種從此和應試之苦一刀兩斷的決絕。
應當說,“撕書吼樓”是非理性的發(fā)泄,但背后有其合乎邏輯之處。這也是最初出現(xiàn)畢業(yè)就撕書現(xiàn)象時,一些學校領導老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原因。
撕書事件越來越多,也確實影響校園環(huán)境,此舉雖然痛快了學生,卻讓校園保潔人員深受其害,一地紙片打掃起來太不容易。更何況,撕書顯得有辱斯文,也有損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形象。
不少學校對此給出了禁令,可是靠行政命令固然可以禁止撕書亂吼的表面現(xiàn)象,但是撕書吼樓的邏輯卻仍然存在,學生們可以不在校園撕書,多年繁重的學業(yè)積壓的壓力如不宣泄,對身心發(fā)展會產(chǎn)生很大負面影響。
【缺少畢業(yè)典禮的儀式感,讓“撕書吼樓”成為一種狂歡式慶賀】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進入高等教育之前,基本上都要進行一次選拔性的考試。美國有“SAT”,中國有高考。對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來說,大學入學考試是第一次獨自面對人生的選擇,也是第一次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高考不僅僅是一次考試,也是成長的一個節(jié)點,標志著從少年到成年的蛻變。
“撕書吼樓”的不文明行為,之所以會獲得高考生的集體參與,是因為這種狂歡性行為具有某種儀式感——一種出于共同命運而進行的公開活動。這種狂歡中的非理性、暴力性,也恰切了高三學生青春期尋求刺激、求刷存在感的內心需求。
既然有這樣的心理需求,而表達的方式又不夠文明,那么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取代“撕書吼樓”,合理合情地給高中畢業(yè)生一種“儀式感”,印證他們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和新的學習生活的開始呢?
在世界很多國家,代替“撕書吼樓”等儀式行為的方式,叫做畢業(yè)典禮。例如在美國,高中的畢業(yè)典禮,更多意義上相當是一種成人禮,所以格外被重視。畢業(yè)典禮往往在露天環(huán)境下進行,學生父母被正式邀請。典禮最重要的儀式就是校長要念每個畢業(yè)同學的名字,邀請每一位學生上去領取畢業(yè)證書,祝賀他們人生這一重要的時刻。由校方準備豐富的美食,以供畢業(yè)儀式后享用。此外學校還會絞盡腦汁用一些花招來加強儀式感,美國新澤西的一所高中,把每一屆學生們的名字刻在石磚上,在校園里鋪就一條小路,即使多年后回到母校,畢業(yè)生依然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塊磚頭。這與國內大學的畢業(yè)典禮類似。
除此之外,一些地區(qū)的畢業(yè)季都配合比較豐富多樣的畢業(yè)活動,如舞會、旅游、宴會等,一方面慶祝學子們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另一方面給他們一個進行狂歡、宣泄壓力和表達自我的舞臺。有些高中生畢業(yè)時會選擇集體旅行,無論是搭乘火車還是自行車騎行,都是人生一段難忘的記憶。
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視性,讓儀式性的畢業(yè)典禮很容易被無視。高考結束,是否能進入大學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三年的高中生活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則不怎么被注意。畢業(yè)典禮的缺失與“撕書吼樓”的盛行,暗合了只強調“一錘子買賣”的應試制度,學生包括心理健康在內的全面發(fā)展都被忽視。
畢業(yè)生的心理疏導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否則亞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必須要用亞健康的宣泄方式予以表達“撕書吼樓”在缺乏其他減壓方式的環(huán)境中,就不足為奇了。
【教科書是知識的載體,“撕書吼樓”是應試教育下知識被踐踏的反映】
對于“撕書吼樓”的高三學生來說,一直壓抑的憤怒在走出考場的瞬間爆發(fā)出來,迫不及待要銷毀課本是一種宣泄需要,是高三學生的一種宣告,發(fā)誓要與繁重的應試生活一刀兩斷。在撕書的高中畢業(yè)生看來,課本、試卷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一旦考完試也就沒有用了。
但撕毀課本的過程中,知識也被踐踏了。
應試教育雖然重視基礎知識的強化,但對知識點的考察趨于機械化、模式化,容易消磨掉學生們學習的樂趣。而且,教育的責任里,有遠比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批評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和獨立的人格、個性化的思想。站在長遠發(fā)展的角度,教育質量不能只看知識、技能,而是要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人人成才負責。
一句話,應試教育過分強調結果,而不重視過程,用痛苦的應試遮蔽了獲取知識的原始樂趣。這種弊病一直延續(xù)到大學教育。目前國內的高等教育是“嚴進寬出”的方式,一旦考上,畢業(yè)并不難。撕毀教科書之后,很多學生的學習生涯也被斬斷了,即使他們順利進入了大學。高三黨時為了高考點燈熬油,頭懸梁、錐刺股,但到了大學混個不掛科安全畢業(yè)就高枕無憂,所謂“60分萬歲”,大學三四年的時間很容易就荒廢過去。
而在高等教育發(fā)達健全的西方,高校實行的是“寬進嚴出”政策,每一次作業(yè)都計入總成績,想要取得好成績,必須一致打起精神,認真對待。如果學習不用功,達不到畢業(yè)要求的學分,推遲畢業(yè)甚至終身無法畢業(yè)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幾年高等教育下來,終身學習的習慣也培養(yǎng)出來了,而在張弛有度的學習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所長和方向也相對容易。
特別有趣的是,西方國家的課本貴的驚人。美國大學的課本即使是二手的,還要100多美元一本,有的學生買不起干脆復印。如此昂貴的課本,相信學生們無論多么憤怒也舍不得撕。
課本的定價只是表象,高昂的定價只是表明社會對課本內容的尊重,因為課本不只代表考試,還代表了知識。對課本的態(tài)度反映的其實是對知識的態(tài)度。
“撕書吼樓”這種野生的方式朝著儀式化、風俗化的方向演化,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生們內心對儀式的渴望,對壓力的瞬間宣泄,但眼光放長遠來看,卻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記憶。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學生撕書,還是要建立一種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學生們不再因為禁令而不撕書,而是因為尊重知識而珍惜書。(來源:文化觀察,有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