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水底的秘密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水底,秘密,古代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3-07-01 19:47
文/曾凌頌
提到絲綢之路,你的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xiàn)這樣的畫面:一支馱滿貨物、滿懷希望的駱駝商隊,穿過沙漠、草原,抵達古代波斯和地中海沿岸。其實,陸上絲綢之路也延伸到了海上,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財富之路,但也是危險之路。在船舶技術和導航系統(tǒng)不夠發(fā)達的古代,航海家們在惡劣的天氣中有時并不能準確辨別航船的位置和方向,很容易發(fā)生觸礁、撞到其他船只的情況,導致海船沉沒。
沉沒的“泰興號”
1822年1月,清代道光年間,一艘中國巨型三桅帆船滿載著瓷器、茶葉等貨物,從廈門港起航,緩緩地沿著海岸線向南航行,它的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這艘船的船首被漆成綠色,因此也被稱為“綠頭船”。后來它被打撈上來時,名字被記錄為“Tek Sing”,譯為“泰興”。
“泰興號”長約59.1米,寬約12.9米,深約6.6米,吃水4.9米,載重1000噸,排水量1430噸。
“泰興號”有15個獨立的水密隔艙。當時船上除了商人和水手,還搭載了約1600名乘客,總人數(shù)有1800多人,是當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
考古學家推測,“泰興號”是為了躲避海盜而改變航向,最終在加斯帕海峽這個船舶事故高發(fā)地觸礁沉沒的,最終僅190人獲救,傷亡人員甚至比“泰坦尼克號”還多!
1999年5月,“泰興號”被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一家海洋公司在中國南海附近將“泰興號”打撈出水,同時出水的35萬余件瓷器震驚中外。
如何打撈古船
看到這里,你一定很好奇,像“泰興號”這樣沉沒在水底的古船,是怎樣被打撈起來的呢?不同情況下,專業(yè)人員會采用不同的打撈方法。
1.浮力打撈法
浮力打撈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工作人員在水面上的浮船里放入泥沙,然后把繩子的兩頭分別拴在浮船和沉船上,再把泥沙從浮船里拋出去,浮船的重量減輕,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同時拖動沉船離開水底,這樣反復操作,沉船就能逐漸浮出水面了。
2.浮筒打撈法
浮筒打撈法是將若干浮筒在水下充氣,然后借它們的浮力將沉船拉出水面。這種打撈法實施起來較為方便、安全。
3.浮船塢打撈法
浮船塢打撈法需要將浮船塢沉入海底,將其與沉船系為一體,然后利用高壓空氣將浮船塢水艙里的水排出,最終將沉船拖出水面。
2007年,擁有“水下殷墟”之稱、出水超18萬件(套)精美文物的宋代古船“南海一號”就是使用了浮船塢打撈法。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實施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
2022年,我國實施了目前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體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工程,首創(chuàng)“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4.手工打撈法
“手工打撈”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潛水員潛入水底直接進行打撈。這種方法適用于海底水深較淺、沉船相對較小的情況。這種打撈方法需要潛水員具有水下考古的專業(yè)技能和相關經(jīng)驗,存在一定的風險。
沉船打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技術,還需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如水深、船體大小、海洋環(huán)境等,由此決定到底應該使用哪種打撈方法。在打撈過程中,不同領域的專業(yè)團隊還需要相互配合,這樣才能使打撈過程安全高效。當然,沉船打撈也是一項考古工作,無論使用哪種打撈方法,都需要注意保護沉船,確保那些水下歷史遺產的完整性,讓它們攜帶的重要信息能永存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