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黎世,觸碰藝術的邊界
- 來源:藝術啟蒙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蘇黎世,藝術,邊界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12-05 15:33
低調(diào)又奢華
沒有去過蘇黎世的人,對它依稀可辨的印象大概就是富有。但如果你真的到了蘇黎世,第一印象多半會是暗淡的。
蘇黎世的建筑普遍低矮,多是樸素的灰墻,既沒有曼哈頓讓人眩暈的摩天大樓,也沒有羅馬城令人驚嘆的古老建筑。所以,行走在蘇黎世的街頭難免會有點兒失望,一眼望去,確實看不出它哪里富有。
不過別著急,如果你來到蘇黎世美術館,你會猛然發(fā)覺原來這座城市走的是“低調(diào)奢華”的路線。蘇黎世美術館的藏品數(shù)量之多、分量之重,已經(jīng)充分展現(xiàn)了這個城市的富有,不止在物質上,更在精神上。
未完成的遺憾
不用走進美術館,觀眾便可以免費欣賞這里最大的一件藏品——羅丹的雕塑作品《地獄之門》,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當然,野心勃勃的羅丹并不是想把《神曲》做成“三維立體版插圖”,他想要通過這件雕塑展現(xiàn)出自己全部的才華和技藝,完成他對人類精神的探索與表達。
自1880年接受委托到1917年離世,三十八年間,羅丹為這件作品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直到去世時他都認為這件作品是“未完成”的狀態(tài)。
這確實是羅丹最為重視的作品,卻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蛟S是因為他試圖把所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熔鑄于一件作品之中,導致作品的細節(jié)太多,反倒不如他早年的成名作《青銅時代》那樣簡潔明了,力度恰到好處。
蘇黎世美術館里也收藏著這件《青銅時代》。這件作品剛一亮相就引發(fā)了大量爭議,甚至還有人罵羅丹是投機取巧的騙子,不為別的,只因它太過完美。
它確實完美。
這是一座幾乎與真人等大的男性雕塑。他肌肉勻稱、姿勢放松,身體線條極為流暢,輕放在頭頂?shù)挠沂?、微閉的眼睛、稍向后仰的姿勢構成了一種人類從蒙昧中漸漸蘇醒,力量在身上慢慢聚積的狀態(tài)。由于太過真實,當時的評論家和觀眾普遍認為這件作品并不是羅丹親手雕刻的,而是他事先請來模特做好泥模,待泥模晾干定型后人工澆鑄成的。如果真的是這樣,談何藝術創(chuàng)作,簡直是弄虛作假!
但是人們忘了,世間總有超出想象的天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
很快,當時幾位有話語權的評論家被羅丹邀請到了工作室。他們親眼看到羅丹做出了同樣逼真的作品,才相信世間真有如此高手,能讓雕塑比真人更真實、更完美。
羅丹“一戰(zhàn)成名”,先前的誤會反倒成了 “預熱”。不過,很多藝術家都沒有羅丹這么幸運。他們遭受詆毀的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高昂。
為雕塑藝術正名
蘇黎世美術館里還有一件奇怪的雕塑,經(jīng)歷了曠日持久的“斗爭”才獲得了它應有的“身份”。這件作品就是布朗庫西的《空間中的鳥》。
1926年10月,這件雕塑被送往紐約參加展覽,但在入境時遇到了麻煩。按照當時的法律,藝術作品入境可以免征消費稅,但當海關人員看到這件又尖又細的拋光銅制品時,他們怔住了。無論怎么看,他們都無法將它與自己理解的藝術品掛鉤,可是他們又看不出這究竟是什么物品,于是將它歸為“廚房用品和醫(yī)院用具”。
這個說法就有點兒過分了。
藝術界紛紛站出來為這件雕塑發(fā)聲,但海關人員卻固執(zhí)地認為它不能被確鑿地定義為雕塑。說白了,在他們的認知里,雕塑應當是寫實的,這只“鳥”實在不符合標準。
藝術家們并沒有屈服,他們起訴了海關人員,稱這只“鳥”完全符合海關規(guī)定的藝術品的標準:它必須是原創(chuàng)的,沒有特別的用途,由專業(yè)雕塑家制造。不過,藝術家想要獲得勝利并不容易。大約在兩年后,法官終于決定支持藝術家的觀點,在判決書中寫下:
“這件作品輪廓美麗,雖然將它的形態(tài)與鳥聯(lián)系起來還有些困難,但它看起來令人愉悅并且具有高度的裝飾性。所以,我們有證據(jù)認為它是一件由專業(yè)的雕塑家所做的原創(chuàng)作品。”
藝術作品終于獲得了應有的尊重,這不單是一件作品的勝利,更是藝術觀念的勝利,它破除了人們的成見,重新定義了什么是雕塑。
用一種偏見換來一場思想的解放,實在是很值得!
評論家也會看走眼
你可千萬別認為只有“吃瓜群眾”才會誤解藝術,連資深的藝術評論家在面對新生的藝術風格時,也可能會犯迷糊!
十九世紀晚期,一場藝術史上的著名官司開庭了。
1875年,惠斯勒創(chuàng)作了《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煙火:黑和金的小夜曲》。據(jù)說畫家創(chuàng)作這幅畫一共只花了兩天時間。這可惹惱了英國藝術評論家羅斯金,他評價惠斯勒:“把顏料罐打翻在畫布上還要觀眾付錢,實在是一種欺騙。”由于羅斯金的評論嚴重影響了惠斯勒的聲譽,惠斯勒一氣之下把羅斯金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羅斯金說:“噢,兩天!兩天的勞動,那么,就為這,您要價兩百幾尼(1幾尼等于1.05英鎊)?”
惠斯勒答:“不!是為了我一生的修養(yǎng)。”
惠斯勒說得沒錯,他雖然打贏了官司,但賠償金只有0.25個便士,自己卻要負擔一半的訴訟費。
其實,像羅斯金這樣的偏見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消失。許多人評價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總會有意無意地計算它消耗了藝術家多少體力勞動。事實上,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在于它為我們的思想帶來了解放,為我們的認知帶來了拓展!
在這幅畫中,惠斯勒無意再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場景,他只是在試驗如何讓顏料搭配得更和諧,讓顏色開口“唱歌”,試圖通過繪畫表現(xiàn)音樂性,這個想法是不是很有趣、很新奇呢?
面對這一片黑色的夜幕上閃耀著的點點星光,如果你的心里響起了音樂的旋律,那就說明惠斯勒沒有騙人!
如今,人們對那場官司津津樂道,對這件作品稱贊不已。但對當時的惠斯勒來說,盡管贏了官司,但他還是在無奈之下承擔了那一半的訴訟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