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智清醒面對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電信,網絡,詐騙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6-27 17:22
2022年5月,一個詢問是否需求貸款的電話打到樊先生的手機上。恰好樊先生近期生意不景氣,正需要資金周轉。聽到對方提供的貸款條件挺合適,樊先生便添加了對方企業(yè)微信賬號,下載了貸款APP,并按照提示在APP上申請貸款。貸款申請被確認后,對方要求樊先生交會員費、資金解凍金、還款能力保證金等,樊先生通過手機銀行一一完成,共轉賬13.7萬元。但對方稱貸款條件仍不滿足不能放貸,至此樊先生 “恍然大悟”,要求退款。然而一切為時已晚,聯(lián)系中斷,APP也無法登錄。
顯然,這是一起電信網絡詐騙。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fā)案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一些大中城市,發(fā)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達到50%,給群眾的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去年,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涉及財產損失達353.7億元。今年1至 5月,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4萬起,打掉犯罪團伙1.4萬余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5.4萬名,同比分別上升60.4%、80.6%和 146.5%??梢哉f觸目驚心。
電信網絡詐騙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新型網絡犯罪。習近平總書記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遏制此類犯罪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應該看到,近年來公安機關不斷加大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力度,一些相關部門、地方黨委政府也在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大力加強清理、封堵、整治、查處力度,成效可謂顯著。
毋庸置疑,電信網絡詐騙如此瘋狂,背后必定隱藏著一條龐大的利益鏈條。犯罪分子敢于迎風作案,沒有令人垂涎的利益誘惑,也就沒有鋌而走險的猖獗。況且,這還是一種成本低回報高的“買賣”,有時幾部電話、幾個電腦、幾張銀行卡就能搞定。
人類科技的發(fā)展有時是把“雙刃劍”,移動通信和互聯(lián)網新技術的更新迭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讓電信詐騙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大量個人信息,包括工商注冊登記、開辦銀行卡,電話、手機實名登記等等,有時莫名其妙被泄露,甚至被買賣,這無形中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大量機會,大開了方便之門。而這些“不經意”的發(fā)生恰恰來自電信網絡、金融甚至行政管理部門內部的一些“唯利是圖”者,這就使得這項任務越發(fā)變得艱難艱巨。
然而,問題再多,困難再大,下大氣力治理的決心不能動搖。國務院部級聯(lián)席會議,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頒布,公安、金融、通信、互聯(lián)網等相關部門攜手,一個上下聯(lián)動、相互支撐的全國一體化打擊詐騙犯罪的新格局已經強力形成,相信這場硬仗一定會以勝利而告終。
當然,再強大的斗爭也需要人民群眾的配合和支持。犯罪分子的陰謀為什么屢屢得逞?重要的原因是抓住和利用了人性弱點:輕易相信、僥幸心理、貪圖便宜。復雜的世界,人們最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這不僅是立足物欲社會不敗的基本要求,更是應對各種欺騙和詐騙的法寶。人們應該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