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鄒平
- 來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鄒平,歷史,火車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2-04-15 14:56
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坐著火車往來于膠濟線上了,膠濟鐵路經過的大多數(shù)地方我都到過,卻從來沒有來過鄒平,想來總是有些許的遺憾。每次火車經過鄒平的時候,我都會想起許多和鄒平有關的人和事,這次借著到魏橋集團拜訪的機會,我終于來到了鄒平,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愿。
鄒平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古稱梁鄒,舜帝后人的姚姓曾封為鄒侯,可見,這里也曾經是一個侯國。鄒關(今隘阜口)之東始就平地,故名鄒平。
在鄒平的公務結束的時候,我順便查了一下地圖,發(fā)現(xiàn)這里離黃山很近。此黃山非彼黃山,是鄒平的一座小山,海拔只有100多米。山雖然不高,卻很令我向往,向往的原因是因為梁漱溟先生的墓地就在這座小山上,于是,我便利用中午飯后閑暇的時間前去探訪。
梁漱溟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先生不僅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頗有造詣,而且學貫中西,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即便是在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中,出于自己對于中國歷史、對于中國社會的理解,他也曾反對批孔運動中所出現(xiàn)的對孔子和孟子的種種歪曲,算得上是一位有傲骨的文人了。
梁漱溟先生從小在北京長大,而最大的貢獻之一卻是鄉(xiāng)村建設,也因此與鄒平結下了難解的淵源。梁漱溟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鄒平進行“鄉(xiāng)村建設”實驗,把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治世思想同西方現(xiàn)代文明中的合理成份結合起來,走了一條農村改良的道路,進行過一段有益的嘗試。他在鄉(xiāng)村建設實驗中倡導的鄉(xiāng)學、村學模式,突出表現(xiàn)了社會教育與社會改造融為一體的思想??上У氖青u平的“鄉(xiāng)村建設”,后來雖因日本的入侵而中斷了,但他留給后人的影響和啟迪是長遠而深刻的。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他和那么多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有過交集,而且又經歷了接近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這跨度也沒有什么人可以比擬了,先生去后,部分骨灰埋在了鄒平的黃山上。
山上是不許車子上來的,我們只能步行上山。由于上山的人不多,前幾天下的雪還沒有融化,在路面上積了薄薄的一層,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放慢了腳步。道路的兩旁是成行的柏樹,倒是讓這山路多了一份肅穆。
山路彎彎,到了路的拐彎處,有清晰的路標把我們引向梁漱溟先生的墓園。
梁漱溟墓三面環(huán)山,周圍有翠柏掩映,是鄒平城區(qū)一處風景最美又安安靜靜的地方。山路的旁邊有長長的石階通往墓園,兩邊有文人們悼念梁漱溟先生的碑刻。
張岱年題寫的碑文是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善養(yǎng)浩然之氣,有學有守”,下聯(lián)“宏揚中華文化,立德立言”。張岱年先生也是著名的哲學家,曾經執(zhí)教于北大和清華,另外特殊的淵源是張岱年的夫人叫馮讓蘭,是馮友蘭先生的妹妹,而張岱年的胞兄則是中共黨史上的早期人物張申府,他后來也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張申府還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鄒平竟能把這么多的歷史連接在一起,我的思維也四散開去,不由得讓人思緒萬千。
馮友蘭先生題寫的也是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fā)揚儒學為己任”,下聯(lián)是“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zhí)言”。馮友蘭大家應該很熟悉,他向西方人介紹中國哲學的《中國哲學簡史》曾經是我的案頭書。作為山東人,我們可能對做過山東大學副校長的馮友蘭先生的妹妹馮沅君更為熟悉,她原名是馮恭蘭,與她的丈夫陸侃如合著有《中國文學史簡編》和《中國詩史》等文學史。我前幾天騎行路過青島魚山路的時候,還特別到他們故居的門口停留了一會兒,那座院落里也住過束星北和童第周,也是一個有故事的院落。
國家圖書館原館長任繼愈先生題寫的挽聯(lián)是“廷議天下興亡,曠世難逢此諍友;學究華梵同異,薄海痛失一代師”。任先生是山東人,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2009年,他和季羨林先生竟然在同一天辭世,仿佛終結了一個時代。
梁先生的學生陶天白曾任張治中將軍的秘書,陶天白題寫的碑文除了前面的題署“漱溟吾師千古”外,正文算是比較長的,“鄒平履霜,桂林步月,重慶霧濃,燕山云霽。五十年受教深恩,愧無報答,嗣后鯫生當繼晷,覺悟重農。朝話示變要義,探做人心崇道,百萬字研哲遺篇,多有創(chuàng)見,執(zhí)中國是不言文”,體現(xiàn)了濃濃的師生情誼。
我們更多地知道了梁先生的剛硬風骨,卻鮮有人知他的寬恕與包容。從他給兩個兒子起的名字當中,我可以看到他的這種思想,他兩個兒子分別叫梁培寬和梁培恕,所用的正是寬恕二字。我也曾經看過央視對梁漱溟先生的孫子梁欽元的采訪,主要是說了晚年的梁漱溟先生的家庭生活和對孫輩的教育。采訪當中談到了梁漱溟先生對中國文化提出的兩個重要特點,一個是向上之心強,另一個是相與之情厚,我自己也想了想,如果這兩條做到的話,那教育出來的孩子應該不差。另外,他還提出要對自己有辦法,做一件事一定要有真興趣,一定要有真性情,所以凡事都不要貪。包括讀書都不要貪,貪了就會有所求,這讓我想起了行有所止,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生命順適通達,嘹亮清楚。
我看過老先生92歲時的一段視頻,老先生鏗鏘有力地說道,我不是一個書生,我是一個拼命干的人,我一輩子都在拼命干??戳艘院笞屛倚牡咨龈嗟木磁?。這次到鄒平來,最大的收獲就是拜謁了梁漱溟先生的墓園,而這樣的憑吊,又讓我翻閱了許多和梁先生有關的歷史,又有了更多的感悟。“不欠錢糧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偏”,百年士林今安在?世上再無梁先生。
從黃山上下來,我又去了鄒平的博物館,但凡有一點時間我都會去看一個地方的博物館。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的最好去處。
在博物館里,我再次浸淫于鄒平濃厚的文化底蘊中。也許您不知道,有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字和鄒平這個地方有關。鄒平是范仲淹的成長地,博物館的浮雕墻上,就是范仲淹的形象。我想起了“塞下秋來風景異”的詩句,想起了劃粥斷齏的故事,也想起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
伏生也是鄒平人,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可能就更陌生了。伏生生活在秦代,焚書坑儒的時候,他冒著殺頭的風險將珍貴的典籍《尚書》藏在自己家中的墻壁偷偷砌筑的夾層中,后來得以孤本流傳。后人對伏有這樣的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歷代學者把這位鄒平老鄉(xiāng)譽之為"尚書再造",評價恰如其分,現(xiàn)在鄒平還有伏生祠和伏生墓遺址,留待日后再慢慢探訪吧!
魏晉時期撰有《九章算術注》的數(shù)學家劉徽也是鄒平人,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運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南北朝時祖沖之推算圓周率使用的也是劉徽的方法。只可惜現(xiàn)在知道劉徽的人并不多,我們真應該去花更多的氣力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鄒平還有一位著名的人物便是清代的蘅塘退士,蘅塘退士原名孫洙,是無錫人,曾經任過鄒平的知縣。說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也不熟悉,但《唐詩三百首》在中國是無人不曉的,孫洙就是這本書的編者。“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便是對蘅塘退士最高的評價了吧?而這些故事都有和鄒平這個地方有關。
我還留意到了一位元代做過工部尚書的鄒平人賈馴,由于我自己也是學土木工程的,所以特別留意了一下。賈馴給后人留下兩座不朽的建筑,那就是北京的國子監(jiān)和孔廟。鄒平的范公祠也是他主持修建的。在鄒平的歷史上,真的是人才輩出呀!
都說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鄒平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上业洁u平只是匆匆的一天,不可能再去做更多的探究。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地方的文脈和傳承,每一個地方都曾經有過許多有味道的故事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我每每懷著恭敬之心去探究這樣的歷史,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讓我們活得更加篤定與通透。
篤行不怠的生命需要歷史的滋養(y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