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動植物園
- 來源:奇妙博物館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動植物園,三峽,自然風光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21-05-23 10:49
三峽是自然風光非常優(yōu)美的大峽谷,以巫峽秀、瞿塘峽險、西陵峽雄而聞名于世。這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生物種類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的動植物很是特別。當然,如果你僅僅來到三峽,不一定能夠看到它們,但如果你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壯麗三峽”展廳,那你不但能了解三峽地區(qū)的地質情況、氣候變化,還能認識這里的特色動植物。
很多文獻和考古研究表明,三峽地區(qū)從古至今都是野生動物的樂園。
這里有鳥類300 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白肩雕;有獸類100 多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川金絲猴、云豹、金錢豹、老虎;有魚類200 多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另外還有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各30 多種。
黑鸛是一種體態(tài)優(yōu)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鳥,它們曾廣泛分布于地球上。但近年來,黑鸛在許多國家已經絕跡,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 多只,中國約有1000 只,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它的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
川金絲猴的臉部呈藍色,鼻孔向上仰,渾身長滿了金黃色的長毛。它們的棲息地與大熊貓的重疊。
在四川萬縣鹽井溝更新世裂隙堆積中,出現過目前已知最早的川金絲猴化石。
中華鱘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大型魚類,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原始的魚類之一。鱘魚是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物種,最早出現在距今2.3 億年的早三疊紀,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中華鱘體形碩大,成年中華鱘身長可達5 米,體重可達百千克,壽命長達百歲。
從外形上看,中華鱘很像穿著盔甲的戰(zhàn)士。它外披 5 行漂亮的硬鱗,背部1 行,體側和腹部各2 行。這5 行硬鱗不僅可以幫助中華鱘支撐龐大的身軀,同時也可以用來感知水流的方向。中華鱘的體內只有1 根乳白色的軟骨,并沒有魚刺和肋骨。
除了稀罕的鱘魚,長江三峽也是草魚、青魚、鰱魚、鳙魚的主要棲息繁殖地。人類養(yǎng)殖所需的魚苗,絕大部分來自長江,長江是孕育優(yōu)良品種的天然基因庫。
三峽地區(qū)還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例如三峽庫區(qū)特有的植物疏花水柏枝和擁有“東方神木”與“植物木乃伊”之稱的陰沉木等。
什么是陰沉木呢?原來,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會將地上的植物埋入河床的低洼處,陷入淤泥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的環(huán)境中,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上萬年炭化,就會形成珍貴的、兼具木的古雅與石的神韻的陰沉木。
在中國,人們僅在黃河龍羊峽和長江三峽發(fā)現過陰沉木。但在龍羊峽水庫建成后,龍羊峽便再沒有發(fā)現陰沉木了,現在,長江三峽是國內僅存的能發(fā)現陰沉木的地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