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固沙保家園 大漠深處女兒情
- 來源:現(xiàn)代婦女 smarty:if $article.tag?>
- 關鍵字:詩句,女性,家鄉(xiāng) smarty:/if?>
- 發(fā)布時間:2019-09-26 07:40
小時候,大漠的美在課本中,在古人的詩句里,在頭腦的想象中,在深夜的夢里……長大后,大漠的美在一次次為追尋神秘、空曠、自由的感覺而放飛自我的旅途中。這是遠離大漠千里之外的我們與茫茫戈壁、漫漫大漠的情與緣??墒?,假如生于此、長于此,甚至一輩子都生活在咫尺之外的沙漠周邊,一生為了守護不被風沙所吞噬的家園而想方設法治沙、固沙、與風沙朝夕相處呢?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所包圍,生活在這里的民勤人,為了保護家園,守衛(wèi)大漠中的綠洲,常年累月與無情的風沙斗智斗勇,在與大漠相抗衡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治沙英雄,其中不乏柔弱的女性身影,抒寫著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朝朝戈壁行,荒灘現(xiàn)綠蔭
無論春夏秋冬,裹上頭巾、戴上口罩、穿上防風衣、騎上一輛摩托車,冒著風雪、頂著烈日,穿行在荒無人煙的沙灘戈壁,彎下腰、俯下身,對一棵棵幼苗、一粒粒種子觀察、研究,記錄半天,這是她的工作常態(tài),她就是民勤女兒,“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民勤縣特色林果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孫慧琴。通往金燦燦的榮譽殿堂之路條條都滿是汗水夾雜著淚水,孫慧琴的成功之路也不例外。
1999年,畢業(yè)于甘肅農業(yè)大學園藝系觀賞園藝專業(yè)的孫慧琴回到家鄉(xiāng)民勤,被分配到了林業(yè)系統(tǒng)的勤鋒林業(yè)站工作。大學期間學習花卉觀賞與園藝設計的她,本來期待著一份與鮮花相伴、與綠蔭共舞的美好工作,可現(xiàn)實讓她大跌眼鏡?;鶎訂挝唬隽藛挝淮箝T就是荒灘,只見零零星星的幾棵梭梭樹。夢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讓她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調整好心態(tài),隨時想要逃走的念頭在腦海中反反復復出現(xiàn)。忙碌的公務也許能驅散內心負面的情緒,轉眼秋季到了,第一次邁出辦公室,走向沙漠深處,來到“沙窩”用麥草壓沙、治沙。無垠的沙漠通過人力,一排排、一片片“沙障”呈現(xiàn)在眼前,她被這種壯觀震撼到了,“沒有見過這種場景的人,肯定想象不到它的魅力。”孫慧琴說。漸漸地,她認可了自己的工作,認識到了用自已所學為家鄉(xiāng)增添一抹綠色的重要性,所以她說服了自己,決定留在基層,安心工作。
第二年春季,除了隔三差五去“沙窩”和同事一起栽梭梭樹之外,她和單位另一個女同事還負責單位園區(qū)的3個培育油桃、葡萄的大溫棚,管理經濟林。由于當時缺乏機械化,厚重的塑料大棚卷簾頂需要她們手動操作,這對于女生來說是相當考驗臂力與體力的。由于大部分男同事被安排去沙漠植樹了,園區(qū)里的蘋果林、棗林、梨樹林還要她們兩人負責修剪、除草。繁雜的工作、忙碌的身影,樸素的穿衣打扮和農民沒有兩樣。十年寒窗苦讀,手握筆桿,參加工作后反而每天與“樹剪”、鏟子、鐵锨等農具為伴,單位老同事感嘆道:“她倆今天出門拿的是剪刀、明天拿的是鏟子、后天拿的是鋤頭。”辛苦的付出在她們的汗水中,在別人的贊譽中,在枝頭的果實中,三四年后她倆負責管理的油桃大棚出成果了,看著豐碩的果實她無比欣喜,獲得了縣技術進步二等獎。為了擴大規(guī)模,單位又建了更先進的大溫棚培育經濟林產業(yè)。她一個人負責“白雪紅桃”大溫棚,一管就是7年。
2005年單位組建沙產業(yè)生態(tài)示范園,又是一個艱巨而飽含辛苦付出的工程。朝夕在沙漠里工作,按照圖紙,哪兒要規(guī)劃成圓形、哪兒要規(guī)劃成月牙形、哪兒又是正方形,作為技術指導員的她,和工人的腳印深深地印在園區(qū)的每一寸沙地上。園區(qū)100多種沙生植物是她和同事去大漠深處采集而來,20多畝的梭梭樹嫁接肉蓯蓉也是最先在這里試驗。拋沙窩、觀察嫁接的每一步變化、做記錄……“就在沙窩里‘滾蛋蛋,特別辛苦。”孫慧琴說。2009年,人工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項目榮獲武威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榮譽飽含掌聲,但對孫慧琴來說,更讓她難忘的是獎章背后的各種不易。2008年,對她來說是挺過艱險喜獲豐收的一年。她和丈夫兩地分居,加上工作繁忙,婚后好幾年都沒有孩子。2008年,33歲的她終于懷孕了,這對家人和她來說是非常大的驚喜。本應該減輕工作量,安心養(yǎng)胎,但由于工作需要,她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身懷六甲,她在一次騎著摩托車從沙漠返回單位的途中身體突感不適,去醫(yī)院檢查被告知是先兆性流產。家人無比擔憂,勸她多請一段時間的假,好好安胎???天輸液結束后,她又忙碌在了工作第一線。
工作繁忙,沒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只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給70多歲的老母親照看。因為工作對孩子缺少照顧,這是她最大的遺憾與自責。孩子4歲上幼兒園,有一次半夜感冒發(fā)高燒,第二天她要去上班,做技術指導,因為很多工人還在沙漠等她。當她穿好鞋、拎起包,剛要出門時,孩子哭喊道:“媽媽,我很難受,你今天能不能在家陪陪我!”她依然無情地邁出了家門,但眼淚早已控制不住。
2012年,由于工作出色,孫慧琴被調到民勤縣特色林果產業(yè)中心工作,變動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始終如一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與不怕吃苦不怕艱辛的默默付出。40歲的她已經是高級工程師,用她自己的話說:“一路走來雖然有過抱怨,有過不甘心,但更多的是感謝與感恩,我認為青春只有拼搏與付出才更有價值,工作不但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更能為建設綠色家園出分力,我很知足”。
在建設綠色家園中,孫慧琴是佼佼者,她的同行、年輕的葉文峰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大獎,但她對工作的激情與熱情,儼然是民勤又一個后起之秀。她的故事在同事與朋友中被廣泛傳揚。
投身沙產業(yè),走上致富路
崔愛萍帶領鄉(xiāng)親們防風固沙,發(fā)展沙產業(yè)
直到2002年,姜莉玲被調往林業(yè)局退耕辦工作。“那時候,退耕還林工程剛開始在民勤啟動實施,沒有經驗可循,這對工作的開展是一個考驗,也是必須要攻克的任務。剛開始老百姓還不太接受,我們需要不斷地宣傳國家實施政策的意義,另一方面還要實地調查,編寫切實可行的產業(yè)設計,栽種后要督促群眾進行苗木管護措施,保證成活率,我們要對每個地塊組織驗收,根據(jù)驗收情況,給退耕群眾兌付補助政策……”整個過程對姜莉玲來說既是熟悉的、常年累月的,也是注入精力最多的,像“白天搞外業(yè)調查,晚上熬夜匯總”的這種加班加點狀態(tài),對于他們來說也再正常不過。
全身心地投入是因為熱愛與責任。她對記者說:“說實話,當年的林校選擇是懵懂的,但對這個行業(yè)的感情會逐年一點點滲透到心里,是辛苦,但總得有人去做,我既然選擇了,就再不愿割舍了。”2002年以來,民勤縣累計完成前一輪退耕還林32.63萬畝。2016年民勤縣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有了前一輪的經驗借鑒,村民們更容易接受,林木的發(fā)展種類也更豐富。姜莉玲繼續(xù)發(fā)揚吃苦耐勞的精神,起早貪黑進行統(tǒng)計調查,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生態(tài)林造林樹種選擇以抗風沙、耐鹽堿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梭梭、紅柳、毛條等為主,因地制宜發(fā)展紅棗、枸杞等經濟林樹種。2017年4月底,28萬畝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為了探索建立科學、完備、健全的退耕還林工程檔案管理體系,她根據(jù)自己在整檔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指導各鄉(xiāng)鎮(zhèn)完善資料,實現(xiàn)縣、鄉(xiāng)、村三級建檔。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管理中,省上首次推行了新系統(tǒng)、新軟件,她一方面積極參加省級業(yè)務部門舉辦的培訓班,一方面認真學習,終于熟練掌握了相關業(yè)務知識,順利完成了全縣18個鎮(zhèn)、184個村、1275個農戶、1584個小班、5萬多條信息的數(shù)據(jù)錄入工作和33萬畝退耕還林工程的作業(yè)設計制圖工作,并成功舉辦了兩期全縣退耕還林工程業(yè)務培訓班,使各鎮(zhèn)工程業(yè)務人員掌握了新型信息管理系統(tǒng)應用和軟件制圖技術。
采訪中,她的語氣干練且平穩(wěn),更像是一種工作陳述。她會詳細地介紹具體內容,但很少談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每每談及感受性的語言時,她會有些不好意思:“其實大家都很辛苦,不只我一個。像楊工,也常年奔波在一線的壓沙現(xiàn)場。”姜莉玲一邊說,一邊指向此時開車的那位同事。
和她在沙地里一邊走一邊聊,有時我們還沒注意到,她便已經輕松地躍上了一個土堆,然后對我們說:“看,這就是新一輪退耕還林時我們種的梭梭樹,有的已經長大了。”有點興奮也有些感慨,這對她來說,既是工作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梭梭樹是綠色,更是希望,它們有力地扎根在沙土中,扎根在民勤,也扎根在她這份鐘愛的事業(yè)中。
茫茫大漠路,悠悠邊關情
葉文峰是國營民勤縣鄧岔苗圃的一名林業(yè)工程師,“80后”的她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除了負責辦公室的各項繁雜工作,還與同事共同參與工程造林、工程壓沙、通道綠化、公益林造、良種補貼、鞏固退耕還林苗木基地建設等工作?;鶎庸ぷ魅藛T的苦與累她深有體會,她對民勤治沙、防風、建設綠色田園拋灑的汗水,那輛伴隨她多年的破舊摩托車是見證者,每一棵她栽種的梭梭樹、紅柳樹,每一朵她澆灌過的沙漠小花,都記得她年輕的容顏怎樣從細膩、光滑漸漸變得皸裂黝黑的過程。她的付出需要滿滿的勇氣。
有一種女子,當愛情來臨時,無論前景好壞,終將一往無前。葉文峰就是這樣的女子,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榆中縣城,從小到大沒有干過農活的她,大學期間愛上民勤小伙,因為愛情,畢業(yè)后不顧家人、親戚、朋友的勸阻,跟隨男朋友來到民勤。參加工作、結婚,到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從此,外來女子扎根大漠,抒寫著自己的悠悠邊關情。“當時父母的態(tài)度怎樣?”記者問。葉文峰說:“不同意!我父母和我弟弟來到沙漠,看到情況后堅決不同意,但最后還是沒有說服我。當我第一次去沙漠壓沙、工作一天后我真的后悔了,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我這個人比較要強、好面子,半途當逃兵,我是不會干的。”這一堅持就是數(shù)十載,慢慢地習慣了這里,一口地道的民勤方言就是證明。大漠邊關有她的愛情,有她的孩子,有她的家園,她會好好守護這里。
唯一讓她覺得內疚與慚愧的就是對父母缺少陪伴,隨著父母年歲越來越大,這種遺憾會越來越深。唯有給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多給點零花錢,才能稍微彌補自己對父母所欠的關照;唯有好好工作、好好愛這片大漠,才能不辜負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未來。
無奮斗不青春,正如郭小川所說:“青春的魅力應當叫枯枝長出鮮果,沙漠布滿森林;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樂,青春的本份!”魅力民勤有了一代一代青春的力量,戈壁終將變良田,大漠終將呈綠蔭。
